"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新人、时代新风……这些不同年代的关键词,记录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轨迹。
12月5日,原河南省文明办创建处处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德伟,河南省文明办创建处处长赵勇做客"豫文明•豫出彩"系列访谈栏目,为您详解河南文明发展硕果,带您一起感受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文明"带给百姓的获得感。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德伟
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弘扬时代新风,“文明”内涵更丰富
八十年代,全国兴起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当时,随着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全国上下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许多60后、70后到现在都能流利地说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具体内容。
如今,在书本中、餐桌上、马路边、公共交通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它如同一缕清风,吹进了老百姓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在创新中发展,内容不断充实,载体不断丰富。比如从开展‘脏乱差’治理,到修建游园广场和农村文化大院,再到现在开展道德讲堂、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城市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张德伟在访谈中分享了他在20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最深刻的感受,“最初精神文明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环境面貌的改善,而现在更加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在由外向内转变,文明的内涵更丰富了。”
河南省文明办创建处处长赵勇
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文明硕果”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河南省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河南省有全国文明城市11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2个,全国文明村镇188个,全国文明单位263个,全国文明校园54所,全国文明家庭14个,入选数量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优美宜居的环境、诚信友善的关系、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有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些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硕果,让河南省文明办创建处处长赵勇感触深刻。他说:“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个别示范创建的‘一枝独秀’,发展为现在全域创建的‘遍地开花’,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满满地获得感。通过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引领时代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从倡导、教育发展到了自觉践行这一层面。”
从青年人到全社会,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是“文明”的指路灯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主体是青年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张德伟说,高校精神文明要通过坚持思想引领、实践养成、以文化人、典型示范和机制保障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
“群众最关心什么?改造背街小巷,改造老旧小区社区,改造农贸市场……这些是群众看得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对于我省下一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赵勇介绍说,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着重抓好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公共服务“治差”四项治理,通过解决群众关心的基层基础问题,通过扎扎实实的创建活动,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引领群众更健康、更文明、更有品质的生活。
文明是一种自觉,其动力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多成绩?张德伟和赵勇一致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创建活动都是源自群众、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群众所需所想所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路灯,只有让群众有获得感,才会得到更多人支持。(张磊 安艳鸽/文 范昭 牧堃 李昊阳 杨鑫阳 李冉冉/拍摄剪辑)
大河网 河南文明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