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二维码
作品首屏截图
“薇观”|悬崖之上(文字稿)
河南日报记者刘薇:现在是下午的两点半,今天呢,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采访,第一站我们要先去三门峡。现在我们要去第二站河津,两个半小时左右吧。现在是早上的7点半,我们现在要从河津市出发,前往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呢,是晋陕大峡谷,这个峡谷的东边是山西,西边是陕西。那一会儿在这个峡谷的对岸就是我们要到达的,今天要去的这个目的地,龙门水文站。大家可以看到呢,水文站是劈山而建的,它就在这个悬崖之上。
字幕:悬崖之上
字幕:位于晋陕峡谷西岸,隶属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建站至今已经90年,是黄河上145个水文站中唯一设在悬崖峭壁上的。
河南日报记者刘薇:来之前我曾对这座悬崖上的水文站有很多想象,前面是水,后面是山。这里会不会是一座艰苦的“孤岛”?枕着黄河的波涛,他们晚上会不会睡不着?这里的工作会不会很危险?或是很枯燥?但我没想到!龙门水文站给了我完全不同的答案。
龙门水文站站长 杨文博:(以前采访喜欢拍)穿上救生衣扑到这个水里边拿着大锤敲,以前这种镜头比较多。对,然后还要拿深测杆打深这种。
河南日报记者刘薇:我来之前也以为是这样。
龙门水文站站长 杨文博:(现在)测站有5G网络,专门给我们架了个5G信号塔。新仪器上了以后,5分钟他就给你一个数据,省去了你取样,省去了你处理数据(的时间)。现在我们这个水位计我们用的电波,就是全量程全时段都可以保证水位的观测。我以前刚上班的时候,每天晚上要去河边去拿个手电筒去看那个水位,然后记录。现在的话,我们不依靠那个。
河南日报记者刘薇:杨站长,咱现在就是技术已经非常的发达了,刚才您介绍了。那咱们现在还需要就是,还需要那么多人力在这做一些监测吗?
龙门水文站站长 杨文博:确实是现在不需要太多人力了,但是有一些还不成熟的技术,我们还是需要人员去进行比测。也是为了水文现代化发展加快脚步,再一个,龙门水文站这个地方,他有一个教育培养人的作用。
字幕:龙门水文站是国家重要水文站和黄河重点报汛站,承担降水、水位、流量、泥沙、冰情、水质检测等测报任务,进行过6次迁址,但都没法避开悬崖峭壁。
龙门水文站站长 杨文博:我们很多年轻职工,来我们三门峡水文局上班以后,就要在龙门水文站锻炼一段时间,然后再去到各个岗位上发挥作用。
河南日报记者刘薇:那年轻人来这儿能吃苦吗?
龙门水文站站长 杨文博:能吃苦!现在年轻人挺能吃苦。
龙门水文站内业组组长徐依帆:也就一个多月回一次(家),平常就“驻扎”在这个地方,对,像汛期的话可能就两个多月才能回一次。像我从小就生活在黄河边,就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母亲河,就从我们小学课本到长大的教育。
龙门水文站勘测员 薛刚:2016年来的时候,那个时候,咱们背后的这个沿黄观光公路,它还不是观光公路,经常有大车拉煤出去。那白衣服出去就成黑的了,脸上就是一层灰。你看左右两岸(现在)生态环境,包括这些旅游道路,都是非常好。干一辈子的叫工作,用一辈子去干的叫事业。
河南日报记者刘薇:即使在悬崖峭壁上,也闪烁着智慧治水的科技之光。这是老一代治黄人梦寐以求的场景吧。如今,龙门站的年轻人们走在他们的路上,在黄河的浪涛里把脉和追问,黄河也慷慨地回应着他们的求索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