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河南新闻联播》(文字稿)
报时+频宣
栏目头: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
FM95.5,AM657。各位听众晚上好,今天是12月12号,星期四,农历十一月十二。欢迎收听河南新闻广播每天19点直播的《河南新闻联播》。今天的《河南新闻联播》推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特别节目:《长渠泱泱泽万方》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有: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 累计调水超687亿立方米 惠及1.14亿人
河南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水源地 确保每一滴丹江水安全
一渠关全局 一渠清水拉近了京津冀豫的距离
河南多个城市因南水北调实现“水城融合” 变身生态之城
古树迁移 扎根新生 淅川移民扎根新家园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请听录音特写:“树”先生和他的朋友们
下面请听详细内容:
(女播)今天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国务院新闻办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工程从战略上、全局上优化了我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十年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68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106.37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近1.14亿 。
(男播)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上亿人的用水安全,如何保障水的洁净?对水源地来说,这是一个重大任务:
冬日暖阳,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一艘水质监测船在水面停稳。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程师缪荣丽正在运用藻类智能监测系统,对库区水质进行实时监测,这是首次利用浮游藻类智能识别系统现场监测丹江口水质:(出录音)
“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库区的浮游藻类主要是硅藻门的种类和绿藻门的种类,甚至出现了清洁物种角星鼓藻,这表明丹江口库区的水质非常好。”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大水缸”丹江口水库库区一半在河南,汇水区覆盖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市县)。南水北调的成败,关键在水质。2021年5月13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南在丹江口水库周围划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用最严格的保护举措让库区生态持续好转。现在,淅川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南阳市委书记王智慧:(出录音)
“水质安全是一个前提,所以我们所有的这个入库区的河道,要实现治污,达标后才能排污,确保每一滴流进去的丹江口水库的水都是安全可靠的。目前,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出水口水质达Ⅰ类标准。”
(女播)一渠关全局。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427亿立方米,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及雄安新建城区全部是“南水”,河北省10个省辖市喝上了“南水”。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总体回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渠清水更是拉近了京津冀豫的距离:
在淅川县九重镇的金银花种植基地,村民们眼下正忙着修剪枝叶。今年基地种上了新品让产量至少提高三分之一。作为最早一批的北京对口协作项目,经过十年发展,淅川县金银花的种植面积8万多亩。河南福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金银花种植基地负责人马俊峰告诉记者,他们建立了200多亩的良种繁育基地,专门用于培育新品种:(出录音)
“通过项目资金的注入,福金一号已经用在我们双黄连口服液的生产中,这个效果不错。老百姓每年至少多收入1万多块钱。”
今年9月,京东(邓州)智慧物流港正式开园,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县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物流枢纽,运行三个月以来,日均快递进出港突破了10万票。京东(邓州)智慧物流港运营总监李飞:(出录音)
“着力打造冷链中心、电商直播运营中心。对本地的纺织面料、穰东服装、药店雨伞等特色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制定上行方案,进一步助推邓州主导产业发展。”
一渠清水拉近了京津冀豫的距离。 10年来,北京市先后与河南省签订了《豫京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围绕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中医药、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携手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和经贸等全方位协作,跨区域合作交流不断迈向更高层次、更广空间。
(男播)产业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十年间,汩汩南水,奔腾北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地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多个原本水资源匮乏的城市变身生态之城:
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芙蓉湖,湖心岛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成为市民休闲的热门打卡地:(出录音)
“配套了相关的水生植物以及相关的一些生态建设,吸引了更多的鸟来栖息。看到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肯定是内心觉得生活确实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上世纪80年代,许昌曾被列为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后,通过对过境地表水、城市再生水以及南水北调退水等多水源联合调度,许昌市精准调控供水流量,既满足了湖水系生态供水,也让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丹江水。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李留军:(出录音)
“南水北调通水以来,累计供了2.91亿(立方米),我们许昌市按照上级的要求,供水覆盖区域都进行了地下水压采,这几年地下水位上升了3.1米,河道生态径流,出水断面稳定达标。”
焦作是“百年煤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十年前,焦作完成2440户近万名群众的征迁任务,为“南水”让道。如今,这条穿城而过的“天河”同样润泽着352万怀川儿女。1条文化街区、3大主题公园、12处节点公园沿河而建,一城一河一园的美丽画卷缓缓展开。
每天早上,焦作市民卫涛都会来到南水北调天河公园,开启一天的“运动打卡”:(出录音)
“来这儿转转,来跑步。这天河公园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然后来回50分钟,跑个10公里,景色也非常好,一年四季景色都不一样。”
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生态绿色长廊郁郁葱葱、风景如画。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焦作市供水超4.3亿立方米,生态补水6000多万立方米,这条渠不仅让焦作人吃上了优质水,更享受到了生态之美。焦作市南水北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亚:(出录音)
“我们在两侧规划设计了绿化带,对总干渠的水质包括渠堤的安全进行保护。绿化带建设完成了以后啊,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到过的啄木鸟、松鼠,还有刺猬这些动物,从这个角度反映出了我们的生态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有效遏制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已止跌回升,河湖生态得到复苏。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人水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男播)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在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背后,有一群人不能忘记,就是16.5万淅川南水北调移民。请听新闻特写:《千年古树寄乡思》:
2024年12月12号,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的日子。南阳淅川鹳河西岸,南山脚下,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里千棵古树,也迎来了不约而同今天回到老家的移民们。
(出录音,压混)
“这就是俺们村东头弄来那棵树。”
“移过来还怪旺呢。”
“这个树是哪个村的?”
“哪个?我可知道,哪棵树在哪儿起的……”
历经三年,移栽的古树全部成活,有600年的梭罗树、700年的青冈树、800年的樱桃树、1200年的黄楝树,都是移民后代李爱武从100多个移民村庄抢救回来的:(出录音)
“1002棵古树,移栽了3年,太难了,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再过30年、50年、100年以后,他们人他们祖祖辈辈回来能找到他们最起码是个根吧,对不对?”
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将加高。以水位172米为淹没线,线下的全部动迁移民。李爱武从小长大的淅川金河镇杨家村,也要永远沉入水底,怎么才能留下点念想?他想到了村口的那棵老皂角树:(出录音)
“我给县里打了一个报告,把县里所有的古树能移回来的,我们抢救性把它移植回来。每一个乡镇的树,谁家的树,我们都给它登记有档案。”
从新乡辉县回来的王品兰,抱着一棵高30多米,直径将近两米的古树泪湿双眼。她认出,这棵700岁的皂角树原本生长在她的老家仓房乡胡坡村。此刻,好像久别的女儿重归母亲怀抱,王品兰的思绪不由回到离开胡坡老家抵达移民新村那一刻:(出录音)
“担心到了那边能够生活的很好吗?我们从外头迁来的,会不会受到排挤啊?当天搬到了这个新房子,当地的阿姨们,咱们的饭呐、菜都做好了。我记得当时做的是玉米糁,那个馍馍都准备好了,一些担心、焦虑,突然间烟消云散了。”
树龄1200年的黄楝树,位于园子的正中央,粗壮的树干上挂着 “身份牌”,写着它移栽自盛湾镇兴化寺村。黄楝树下,程军华拉着妻子细抚树干上的纹路:(出录音)
“找到这儿就是找到根了,这树栽时候啊带来的土,就是我们老家的土。”
当年,程军华夫妇搬迁到了400多公里外的原阳县。新生活要有新生计,原阳县比老家经济条件好,信息多,路也平,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夫妻俩筹钱买了一辆货车,做起了运输生意:(出录音)
“我们有辆半挂车,主要跑原阳到西安这条线。开始干的时候也是非常辛苦,回报也还可以,一年能挣个十几万吧。”
和王品兰、程军华一样,移民们像一颗颗洒落的种子,扎根新壤,破土新生。在当地种种帮扶措施支持下,他们红红火火地开展起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电商等产业,王品兰:(出录音)
“到辉县以后吧,我在工厂里面干过,在超市里面干过,然后我又自己创业了。在创业过程中,得到当地朋友的很多帮助。”
程军华:(出录音)
“当地给我们移民都有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个体经营做得比较好的,有做网络电商的,几百万的几十万的都有,确实能挣到钱。”
不知不觉间,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和村口的小树一同长大。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古树参天,依然年年青葱,每片枝叶讲述着故事,每圈年轮镌刻着乡思。程军华:(出录音)
“当初背井离乡,我们都熬过来了,我们淅川人骨子里是非常坚韧的,所以不管在哪儿,不管遇到啥样的情况,我们都是相信我们能生活得很好,我们每一位移民都是有那个精神头的。”
(男播)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征地移民的主战场,干线最长、征地最多、移民任务最重。10多年过去了,这16万多的移民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来自河南省水利移民事务中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省投入帮扶资金60.25亿元,建成了一系列促进移民增收的项目。搬迁前丹江口库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42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今,丹江口移民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女播)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周年,今天,一场特别的直播推介活动在南阳淅川县邹庄移民村举行。村民通过推介农副产品、展现小村新貌、宣传乡村旅游,来庆贺通水十周年,问候移民村的远亲近邻。来听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出现场音】
“现在是2024年12月12日14点32分,我们的直播正式开始。十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了,今天我们通过直播推介,来纪念通水十周年。”
【出现场报道】
“这里是邹庄移民新村“人民江山”移民文化广场,村民在这里摆摊设点,货架上摆满了酸菜、炒货等产品,做起了别具特色的“现场+网络直播”推介活动。”
【出现场音】
“我们邹庄为啥美,我们喝的渠首水,中线源头是我家,第一书记来推介……”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先后为南水北调移民36.7万人,建成92个整建制移民村,而邹庄村就是其一。
【出现场音】
“各位网友,在我们邹庄村8公里外,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我手边的草莓、石榴、渠首石榴酒和淅川酸菜的种植和酿造,都离不开我们渠首的好水。”
【出现场报道】
“说话的这位可不是直播达人,而是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作为活动发起人,她把村里经营手工炒货的申改仙、开民宿的王恒菊,还有村子的“美容师”邹新曾都拉来了。”
【出直播现场音】
“我们在炒黄豆,那边还有做的鸡内金干饼,还有酸菜玉米饼。今天不为卖货,只为我们村子发展好了,也推荐给网友们。”
【出直播现场音】
“网友们大家好,我叫邹新曾,今年我70多,我们村里这变化,我想顺带给大家说道说道……”
【出现场报道】
“说起邹新曾,他是2011年和乡亲们从16公里外的丹江口库区内搬迁到这里的。十年前的这一刻,干线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清冽的“南水”从丹江口水库奔涌向北,从此彻底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邹庄考察时同邹新曾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更使邹新曾鼓足了劲儿带领全家发展致富。”
【出现场音】
“我在我们村是个搞保洁的,一个月1500块钱;加上给我们基地干活,俺老俩一年两万多块钱,这正是像总书记说那个‘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村现在也建立了掘井人合作社,这一千多亩草莓,收成,分红,大概一年两万块钱……”
【出讲解现场音】
“……渠首所在地淅川,看到在我左手边看到的是我们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浮雕墙。那我们现在所在的是……”
【出现场报道】
“现在的邹庄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热门景点了,每天来打卡的人一波接一波。”
【出现场音】
“我今天也是慕名过来,我就带点手工炒货,感受一下这边的发展。”
【出直播现场】
“崔丽平:现在看到我们直播间里还有在外发展的群众。哎,会宝,嗯,啥感受?”
村民邹会宝:“村里面现在咱们的农业种植这些产业那么多,我这筹划着想回咱家乡去投点资,千好万好还是不如家乡好,哈哈哈。”
崔丽平:“有啥需要我们服务的,你请尽管说。各位网友现在看到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有奔头了,我们村现在发展有一千多亩的智慧农业,以及我们千人的旅游就业服务,以及群众持续的千元增收……”
【出现场报道】
一包包绿色的农副产品、一张张朴实舒展的笑脸、一个个富民强基的产业、一处处“红”“绿”相映的风光,无不描绘着邹庄移民的“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而明年,村里还有新打算。崔书记。
【出现场音】
“接下来,我们也会打造成这个‘红色教育研学游’、‘生态产业观光游’和‘美丽乡村游’路线。到时候再带网友们来见证一下,移民群众的生活,就像总书记期盼的那样:日子越过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男播)一渠清水,流淌着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幸福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心安。十年如一日,山水又一程,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守候与努力。一渠清水,把中华民族伟大创举的“大写意”,变成精雕细琢的“工笔画”。
(女播)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地处出水口的淅川县太子山林场就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今天,我们在太子山林场,遇到了守护着丹江的“树先生”刘天浩和他的朋友们。请听录音特写:《“树先生”和他的朋友们》
(出录音)
“这里虽然山与山之间比较近,但是隔山容易隔水难嘛。所以说呢,就像我们巡山的时候,开个船更方便一点,备有柴,备有干粮,就在船上吃。”
太子山林场有六个林区,占地28000亩。山间有水,水面环山,因而诞生了河南第一支水上护林队。今天的巡山,90后护林员刘天浩负责照顾我们。
(出现场音)
“这咋走啊老师?这没路啊!”
“路在脚下,慢慢走,手脚并用嘛,慢一点。”
“还真是手脚并用。”
(出现场录音)
“止咳的,龙须草,这是野葡萄,这是茵陈。”
“哇,这个香!”
“最容易逮的就是刺猬,野兔有,野鸡,还有黄鼠狼......”
行走在山林里的刘天浩快乐的像个孩子:(出录音)
“来,量量你的腰有多粗。你别嫌疼啊,疼一下,一会就过去了。”
要么就是转眼不见踪影,要么就是边干活边跟树说话,这个“怪异”的“树先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得一见的自洽:(出吃饭现场音)
“来,咸菜。”
“掰一半,掰一半给我......”
“天是被,地是床,哈哈哈哈......”
“大概工资能拿多少钱?”
“1800。”
原来,他们快乐的背后,是每月一千八的工资,是一周才能回家一次的团聚,是跟家人视频时时有时无的信号,是每天徒步巡山十几公里的山路,是就着山风的一个馒头和一袋榨菜:(出录音)
“1975年建厂的时候,来这里的都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他们住的是啥呢?是茅草庵,那比这艰苦哩多了。”
(出录音)
“以前都是拿个锨或者是镢头啊,挖个窝叫树栽上浇点水,水是河里担出来的。有的担的,有的是手提哩。”
凿石为窝、背土上山,49年来,太子山林场护林队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扮绿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年过六旬的陈洪亮和李光义回忆起过往,有说不完的心酸和自豪:(出录音)
“这树好像一个人抱不过来,像这棵树就是我小的时候我爸爸他们栽的。我爸的墓地就在这下面一点。”
(出现场音)
“爸,你安息吧,我长大了,对象也有了,请你放心吧。”
薅薅坟上的野草,掐一把野菊花放在墓前,再磕几个头。每次巡山路过爸爸的墓地,天浩总要来看一眼。爸爸因病去世后,妈妈带着12岁的刘天浩和11岁妹妹留在了林场,一生以林场为家。
刚上任半年的场长陈博韬是被父亲,也就是老场长陈人范的一句话“逼”来的:(出录音)
“父亲在这个地方工作了有40多年,这地方需要引进一些这个年轻人嘛,他原话就是自己的孩子都不来,别人的孩子肯定也不来啊。”
年仅23岁的张振淅也是林二代:(出录音)
“振兴的振,淅川的淅。”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成了林场智慧建设的新希望:(出录音)
“好好保护嘛,给那个北京那边的城市送水,保质保量嘛。”
北京,首都,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能让首都人民喝上丹江好水,这种付出是他们心甘情愿的。刘天浩:(出录音)
“你看我们这里的环境多美,这绿水青山的。你像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划着小船,到河面上,呐喊呐喊。”
(出现场音)啊~~
苦中能作乐,脸上常常挂着笑的刘天浩,会有什么烦心事呢?(出录音)
“我爸去世的时候棺材什么的都是场里面补助的,后期上学场里也提供了不少帮助。你看这里条件也有限,交通也不方便,这好不容易谈了个对象呢,在她这个年龄呢,本应该就是出去看花花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呢,她要陪着我待在这个山沟沟里面。特别的委屈了我的媳妇。”
这两天,妻子又因为出去打工的事闹脾气,刘天浩决定想办法哄哄妻子。他偷偷上山采了一把野菊花,双手捧着献给妻子,星星点点的黄聚在一起,愈加明艳,就像妻子绽开的笑脸:(出录音)
“我热爱这里,更离不开这里。以前呢只知道种树好,就种树,现在呢知道要保护好南水北调的水质,多了一份责任。”
丹江水畔,太子山上,40多名护林员,49年接续努力,建成了8000米环湖绿色屏障。在丹江口水库2000多公里的库岸线上,一代又一代护林人把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要求镌刻于一草一木。
(女播)再来关注以下消息:据河南省财政厅消息,河南省在上海成功发行政府债券304.4453亿元,均为再融资专项债券,主要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至此,财政部下达河南省2024年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已全部发行完毕。
(男播) 国家级河南“智慧+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试点项目,近日以高分通过专家组考核评估验收,这是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首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女播)第一批河南省交通运输“揭榜挂帅”重大科技创新需求榜单近日发布,诚邀全国优秀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前来揭榜,共同解决行业发展“痛点”,实现交通科技“突围”。本次发布榜单需求共2项,分别为《河南省沙颍河航道智能绿色航运装备研发与管控模式示范应用》与《高速公路边坡突发性地质灾害感知、预警、防治综合技术示范研究》,榜单金额分别为1200万元、500万元,且均为企业出题类项目。
(男播)河南抢抓冬春农田建设关键期,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行动,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计划到明年5月份,汛前全省农村基本能够实现“有沟渠、能连通”的最基本的要求;计划到2027年5月份,基本形成系统完备、循环通畅、排蓄可控的农田沟渠网络,并同步建立起常态化运维管理的机制。
(女播)近日,河南省民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6个方面,提出了流动儿童在居住地享有的心理健康、精神文化生活、城市融入等19项关爱服务。
(男播)随着元旦和春节临近,在辞旧迎新之际,不少人关心节日是否可以燃放烟花爆竹。记者注意到,近日,河南多地出台2025年烟花爆竹燃放规定,其中郑州、洛阳、濮阳限放,洛阳市政府拟于正月初一组织焰火晚会。新乡市、鹤壁市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
片花:联播说天气
(女播)来关注天气:今天夜里,全省多云转晴天。明天,全省晴天间多云。最低气温:西部山区、东北部零下5度到零下3度;最高气温:西部山区2到4度。省会郑州市今天夜里到明天,多云。最低气温:0到1度。最高气温:6到7度。
报尾:这次节目编辑 宁宁 赵蕾,主播姜岩 高慧,监制:梁德宝 党爱莉 。《河南新闻联播》节目播送完了,您可以进入学习强国点击电台收听河南新闻广播,还可以登录大象新闻大象台听广播页面实时收听,或收听往期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