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趣的人生,一半是柴米油盐,一半是诗和远方。5月17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如何处理好旅游强国建设的各种关系?怎样以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如何把河南打造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在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科院推出《“游”说》特别策划,河南如何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听听专家怎么说 。
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河南省是文化旅游大省,文物考古资源丰厚。相关部门、地区大力发展文物、考古事业,深挖文化历史内涵,在推进实现河南省向文物强省、考古强省转变,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河南省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工作,须加强对文物考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挥文物考古优势,彰显中原文化魅力,促进文物、考古资源与研究成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物大省、考古强省助推旅游强省建设。
一、河南文物考古资源的特色
(一)河南文物资源丰富、考古成果突出
河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可移动文物177万件(套),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21处,总量均居全国前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名镇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名镇51个。其中,中国八大古都在河南有4座,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70处。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达402家,三级以上博物馆为72家。
考古方面,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开始评选以来,河南省共53项考古发现获此殊荣,位居全国首位。河南有14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位居全国第一。在考古技术手段、遗址和文化遗产保护、考古人才队伍、考古大众化方面,河南已是考古强省,考古水平已经赶上或超越美国、英国等传统考古强国。尤其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唐宋考古方面,河南省已经是考古行业领军者。
(二)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距今9000—8000年前,河南的文明形态已发展到相当高度,在中国及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遗址,属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裴里岗文化,出土了有契刻符号的龟甲,是龟卜与文字的雏形;30多支骨笛,有的能发出七声、八声音阶。男子随葬品多为石铲、石斧、骨镖、骨镞等,女子随葬品以骨针、纺轮、磨盘较多。还出土有世界上最早的酒,大量生产生活工具和大量的栽培粳稻等。这与文献所载伏羲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契合。这些考古发现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原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2021年10月18日,贾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距今7000年左右,太昊伏羲氏治理天下,建都于淮阳宛丘。宛丘是有记载的华夏第一都,开启城市文明。《易·系辞传下》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是四季太阳历之始。阴爻阳爻即今计算机所用二进制。伏羲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作嫁娶之礼,基定人类社会的文明根基;创制琴瑟,陶冶情操;尝味百药,制九针,以治百病。这时中国及河南在天文、哲学、音乐、医药、制陶等方面领先于世界。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在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形成仰韶文化,一种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仰韶文化以河南、陕西、甘肃为中心,向外大范围传播,涉及山西、内蒙古、河北、青海、宁夏、湖北、山东等地。彩陶文化甚至向西传到了中亚东欧。
仰韶文化时期已是有阶级分化、有礼仪、有制度、有城市、有分工,呈现出高度社会化的国家形态。在灵宝西坡遗址,发现有聚落环壕、特大型房址,距今5300年左右。其中最大的房址乃重檐四阿顶结构,属礼制类建筑,有类于黄帝以来之明堂。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青台遗址儿童瓮棺蚕丝织物,距今5500至5300年,同瓮还出土有大麻织物。巩义市双槐树遗址出土有牙雕家蚕,长6.4厘米,是目前最早的家蚕艺术品。双槐树遗址还出土有纺轮、骨针、石刀等。这证明5300年前河洛地区已经开始种桑养蚕,从事丝织生产。
仰韶文化时期对应的历史时期为炎帝、黄帝时期。炎帝神农氏治理天下,建都淮阳、距今5000余年。轩辕黄帝治理天下,定都河南新郑,距今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向周边的传播,同时也是炎帝、黄帝统治区域向东南西北扩张的历史过程,加速了周边地区对中原文化的接受。
(三)河南长期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世界文明的中心
在上古时期,经夏商周秦汉,一直到唐宋,河南地区在文明形态、人口数量、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等方面一直居中国之首、世界之冠。
人口数量优势。人口是国家与文明的基石。人口多,在古代一直是国家优势,是文明发展与文明维持的保障。在上古至唐宋,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原又是中国人口最为集中区域。人口优势让河南成为中国文明演变与政治兴替的中心,也保障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东汉《外国传》说:“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云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正因为中国人口多,域外国家才认可中国是文明与权力的中心,不远万里,重译献雉。
文献典籍数量世界第一。中国的文字起源,一说起自伏羲,一说起自黄帝、仓颉,文字水平高于古埃及文字、古巴比伦文字。从伏羲就开始有书。《三坟》就是记录三皇言行之书。《五典》就是记录五帝言行之书。夏商周以来的文字记录很多,有成书成册成典者,有记录于陶器、卜骨、铜器、石壁者,虽大部分未保存下来,但剩余部分仍数量巨大,浩如烟海,非他国可比。其中历史部分,不仅记录了中国的情况,也记录了一些外国的国情风俗地理。如《穆天子传》《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经行记》等。这些历史文献是考察中国与域外国家和民族交流互鉴的重要史料。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古代中国的发明创造长期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很多文物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先进科技,例如巩义双槐树遗址有北斗九星。登封周公测影台,代表当时历法的最高水平。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记录了当时很多先进的技术,有些到现在还在使用。西周虢国墓玉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炼铁制品,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汉代卡尺,比欧洲早1600多年。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都是在河南境内孕育、产生的,向外传播后,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文明的进程。
正因为河南省有这样的优势,在文物、考古方面表现为数量多,规格高,内涵深厚,有文字记载,呈现出高度文明形态,为河南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建设旅游强省,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文物、考古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在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助推文旅强省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体需求定位局限,运营成效不显著
由于文物本身的特性,考古成本高,保护成本高,欣赏所需知识素养高,所以博物馆行业一直属于小众行业,不能够面向大众;运行成本高,收入远低于支出,需要政府高额补贴。考古文物部门也存在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促成运营成本高的现状。
(二)学术成果转化率低,文物活化力度弱
作为文物、考古大省,相关学术成果的深度还不够,权威性还不够,历史、文物、考古类学术期刊数量少,不能够满足本省学术需要,学术成果难以快速面世,使学术影响力不高,对媒体及民众的吸引力较低。以五帝夏商周研究为例,历史区域方面河南占很大一部分,但权威学者、权威论著方面有待加强。
学术成果转化率不高,文物活化力度不高。很多出土文物可以转化为现代艺术、现代制品、现代认知。如贾湖遗址出土陶器有酒类残留物,参与研究的美国学者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分析出大概酿造配方,并酿成酒,以“世界最早的贾湖酒”率先在美国出售,引起不小轰动。国内及河南的学者却未能率先研制出贾湖酒。考古成果的有效转化还有待加强。
(三)讲好河南故事有待加强、河南文旅宣传有待提升
河南省虽然文物考古资源丰富,在全国领先,但宣传还不到位,讲故事的影视还不够丰富,没有形成连续、长期话题吸引观众。少数成功的案例有,1982版香港电影《少林寺》,观众以亿计,获得多个大奖,使得嵩山少林寺名扬天下,从一片废墟又重建为千年古刹,成为旅游胜地。少林寺也因此成为经久不衰的影视话题,至今已有几十部影视,对宣传少林寺、促进河南旅游起到了重要作用。
包青天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关于包青天的电视剧、电影、戏曲、小说有几十部之多,影响力巨大。1993版台湾电视剧《包青天》深受观众喜爱,风靡一时。这使开封先后重建了包公祠、开封府,并成为重要景点,旅游胜地。以包青天名义开发的文旅产品也很多,也很受欢迎。
这些成功的影视都不是河南本地制作的,而是香港、台湾制作的,凑巧成为河南文化旅游的宣传片。限于当时的资金、技术,河南本地的宣传片则层次不高、影响力不大。
三、文物、考古助推旅游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赓续历史文脉,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旅游强国的指示,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实践文旅五项使命任务。
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改革,高标准规划建设博物馆群,做好文化遗产宣传推介的活态化展示、创新性表达;加大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和保护力度,形成一批科学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考古成果。
实践文旅五项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旅游业的五项使命任务——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是检验文旅工作成效的标杆。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应充分发挥文旅的教育陶冶功能,推进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遗址面向大众开放,降低参观门槛,做到能看,能懂,能学,能用,能活化创新。
(二)为历史、考古的学术研究和争鸣提供条件
继续推进河南兴文化工程,解决重大历史性问题,更好发挥以文物论史、以历史育人、以文明化人的作用。历史研究、考古发现,可以革新历史认识,纠正历史错误,开拓思想,转化为艺术创新、科技创新。
例如,对河南仰韶文化的长期研究,证明7000年前的彩陶文化是本土孕育产生的,不是从西亚东欧传入的,恰恰相反,西亚东欧的彩陶文化有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展示了5000年前先民的天文学知识,加深了我们对北斗的认识。再如,2008年至2009年,对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显示薄葬制度,展现出曹操生活节俭、作风优良,未置“七十二疑冢”,纠正了小说与戏曲对曹操形象的反派设定。
推动省内历史、文物、考古期刊建设,为学术争鸣提供平台。热烈的学术讨论,正确的学术成果,能促进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
(三)推进文物、考古成果转化与文旅宣传
文物、考古资源丰富是河南文化旅游的优势,及时将文物、考古成果转化为文旅项目,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旅游强省建设。例如北宋开封州桥是著名文化遗址,2022年取得重要考古发现,发现《东京梦华录》所记宋代堤岸石壁巨幅长卷,并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但是目前还未形成规模较大成果转化。
随着新媒体的加入,各地的文旅宣传竞争激烈,呈现白热化、多样化、系统化、专业化特征,政府部门亲自下场助力。如洛阳的唐代服饰,开封的大宋风华,都是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自媒体蜂拥而上,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以文物、考古助推文旅强省建设,还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多手段进行宣传。例如,设立奖项,促进文物、考古类优秀影视剧本的创作,制作优秀的影视作品,讲好河南文物与考古发展的故事,助推河南旅游强省建设。
【来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执笔:尹松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长:李立新 课题组成员:郭树伟 宋朝丽 陈智勇 靳瑞霞 卢 冰 尹松鹏 石宕川 任梦一 张洪艳 范先立 马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