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丨肩负农业高校使命 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2024年06月10日08:46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郭战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系统阐述建设农业强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高校师生同样念兹在兹,分别于2019年和2023年向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农业强国建设最能动的要素。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农业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在构建更能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学科体系上下功夫,以新农科建设为牵引,以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对标农业强国建设需求,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切实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强化实践养成,发挥以劳树德增智、以劳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通过建强“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小院”等实践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科技服务中厚植“三农”情怀。同时,农业高校不仅要聚焦校内,以立德树人的宗旨培养好在读大学生,锻造农业强国建设亟须的“生力军”,还要拓宽视野,坚持点面结合,主动对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适应乡村人才振兴新趋势,培训高素质农民、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科技创新和推广人才,培育产业领军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提供面向实践、面向未来的科技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南繁基地到北疆果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藏粮于技”,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不应只是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留地”,更应成为服务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的“责任田”。为此,农业高校既要实现科技创新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的科技攻关,也要促进科技创新从“有”到“优”的赋能,真正将科技创新打造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左膀右臂”。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件农业强国建设的头等大事,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合成药物、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要坚持制度创新、改革驱动,以人为本打造有力支撑农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聚合资源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较长的特点构建长效化支持体系,推动农业高校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筑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系统

  服务社会是农业高校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一套开放复杂的系统,也是农业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个开放的系统里,农业高校占据中间的“学”和“研”,于政府的“政”、企业的“产”和终端的“用”而言,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重要作用。为此,农业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农业高校要自觉对标对表、融入其中,确保接得住、接得稳;对于生产一线的急难愁盼问题,农业高校要主动对接、强化研究,确保接得高效、接得便捷。要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紧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置课题,围绕现实需要开展研究,构建适应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的科技推广体系,真正让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用科技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有效沟通,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中,做好参谋与助手;注重与涉农企业和农民的有效对接,促进教育链、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要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持续发挥自身能动性,利用智库、科技、人才、专业等优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光辉事业中,积极探索“造血式”的长效助农新模式,以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彰显农业高校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弘扬中华农业文明的时代价值

  我国的农业强国建设既具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高、经济结构完成工业化转型、农业综合供给保障能力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世界范围内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大国小农背景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的中国特色,而其中独有的特征莫过于蕴含其中的中华农耕文明内生动力。农业高校作为文化、人才、智力的集聚地,担负起为农业强国建设涵养文化底蕴的重任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情之所至。农业高校要紧扣传承和弘扬中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主题主线,坚持把文化建设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将其内化为“四个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设置专项研究项目、推出专项人才计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开展理论研究阐释,不断拓展和丰富中华农业文明的时代内涵,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文化支撑;把文化建设与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起来,将中华农业文明的种子深浅相宜地埋进课程讲授和人才培养的沃土之中,通过开设“大国三农”系列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建设农业文明展示平台等方式,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业高校课程体系,发挥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把文化建设与大力推进文明实践结合起来,探索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样板,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浸润深厚而坚定的文明历史,渲染崭新而开放的文化自信。

  开拓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必然路径。农业强国建设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寻求合作、世界共赢。近年来,中国与多国加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聚焦粮食安全能力保障、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保护、小农户开发与价值链提升等,推动实施了一大批具有普惠性、实用性和带动性的发展项目,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共同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非政府组织,农业高校在推进农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具有领域广泛、政策灵活、结合点多等优势,大有可为,尤其在留学生交换、学者出国访学、农业科技合作、国际教育交流、国际减贫合作、涉外农业项目实施等方面,已经做出了有影响力的成绩。在未来的农业强国建设中,农业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充分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农业领域国际合作的政策走向、重点领域及实施路径,在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实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农业强国新格局。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