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向华
“陈梦家先生才华横溢、很有文人情怀。”谈及对陈梦家的印象,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王子杨这样说道。
王子杨专注于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领域多年,9月10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陈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陈梦家先生对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既是古文字学者,又是考古学者,还是诗人。这绝非易事。”
从诗人到青铜器研究专家
20世纪30年代初,彼时的陈梦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以“陈漫哉”为笔名,在《新月》月刊上发表《一朵野花》等诗,引起诗界的注意,后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称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年轻时的陈梦家无论是在创作新诗方面的成就,还是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方面的卓有建树,都与闻一多的启蒙、提携有关。
“陈梦家特别聪明,他什么都能做。一开始和闻一多学上古史,随后他意识到,要想深入研究上古史,就需要回归到研究出土的青铜器与甲骨文,要学会古文字才行。于是他逐渐走上了古文字学的研究道路,对甲骨文的兴趣一发不可收。”王子杨介绍。
1937年10月,经闻一多推荐,陈梦家被聘请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员,在长沙临时大学任教,之后赴西南联合大学继续任教,教授古文字学、古代社会、铜器铭文研究等课程。“到了1944年,陈梦家获得去芝加哥大学开展教学研究的机会。1944年至1947年,他在美国待了3年的时间。”王子杨说。
在美国期间,陈梦家痛心于中国的青铜器流散至海外,而国内却缺乏详细的记录,于是计划系统地记录并整理中国流失海外的青铜器信息。他因此推迟了归国的时间,四处奔走,几乎踏遍了每一个欧美的博物馆、每一个私人藏家住处,广泛收集资料。这些珍贵的材料最终汇聚成册,出版为《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一书。
“1947年陈梦家回到清华大学,在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鼓励下开始着手组建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其间,他到处收集甲骨,从国内收藏家手中买来不少甲骨,自己的也捐了出来,总共收集甲骨1500余片。这批甲骨目前藏于清华大学李文正图书馆。”王子杨介绍,“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他还促成出土于洛阳的令狐君嗣子壶顺利回国。陈梦家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接洽捐赠、运输与提取,只为接这件名声响当当的文物‘回家’。”
为甲骨卜辞分组排队
陈梦家对上古史和古文字的研究注重与考古结合,他曾两次去安阳殷墟考察。
王子杨说:“陈梦家第一次到殷墟是1937年春天,和闻一多一同前往参观。这次经历让他在研究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方向上更笃定了。”
第一次亲临考古发掘现场,陈梦家充满了好奇,在殷墟考察的几天里,他目睹挖掘出的青铜器、陶片、甲骨,感到新奇不已,流连忘返。
1953年,陈梦家作为专家参与了安阳大司空村的考古发掘。当时的陈梦家已从清华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在行业内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
“他在安阳殷墟的这段时间,白天和考古队员去现场考察,晚上对挖掘出的古物进行清理和记录,虽然辛苦但是乐在其中。”王子杨说。
1953年,陈梦家在安阳考察了甲骨、铜器出土及流传的情况,听当地村民讲述甲骨文、青铜器出土和流散的年代与经过,并与自己在欧美调查得到的文物信息进行比对确认。
1956年,经过对4万多片甲骨拓片的收集与整理,陈梦家的著作《殷虚卜辞综述》(“殷虚”即殷墟)正式出版。这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出土的甲骨资料及研究成果,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框架。
“《殷虚卜辞综述》被誉为甲骨文初学者和甲骨文研究者必备的案头工具书。这本书在语言文字、甲骨分期断代、方国地理、祭祀制度等方面的总结都很严密、到位。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没有一本甲骨文通论性著作能够超越它。”王子杨这样评价。
王子杨以《殷虚卜辞综述》中的甲骨文分期断代为例,介绍了陈梦家卓越的研究贡献:“书中引出了很多新的课题。例如,卜人是商代负责占卜的人。陈梦家最早提出可以按照卜人的名字为各类卜辞命名。如今甲骨文研究者说的宾组、师组、午组、子组、出组、何组等,这些名字就是陈梦家起的。”
“甲骨卜辞并不都来自商王室,有些卜辞是属于商代贵族的。王卜辞和非王卜辞的分界也是陈梦家最早提出来的。他把卜辞分类细化了,为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提出的‘两系说’奠定了基础。这只是他在甲骨文领域杰出贡献的一个方面。陈梦家才华横溢,真是了不起。”王子杨不禁赞叹道。
做学问之外,陈梦家也一直保持着文学家的情怀。虽是江苏南京人,他却十分喜欢豫剧,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豫剧评论。1959年在洛阳期间,他将长篇小说《红日》改编成豫剧剧本。陈梦家自己形容,这部豫剧作品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陈梦家甲骨文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他研究方法很先进、理论要求很高,他的研究是用系统论做指导的。陈梦家是一位真正的‘通才’,而这种跨学科研究能力正是未来甲骨文研究所需要的。”王子杨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