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发现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印记”

2024年08月15日23:21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实习生 丁博洋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古墓葬星罗棋布,世界首座、国内最大的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在互联网上,洛阳古墓博物馆更是当之无愧的“网红”,假日期间一票难求。

  8月15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来到洛阳,实地打卡洛阳古墓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穿梭于不同时期、形制各异的古代墓室中,来了一场古今穿越之旅。

  一幅壁画,

  见证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印记”

  《胡人牵驼载丝壁画》是洛阳古墓博物馆镇馆之宝,壁画中描绘了隋唐时期胡商以骆驼装载丝绸往来通商贸易的场景,是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之一的有力例证。

  讲解员介绍说,这些作品通常展现了丝绸之路时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场景。在中国的历史文物中,胡人牵驼图常见于唐代的壁画和陶俑中,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也是东西方文明互动的重要见证。

  壁画当中牵驼胡人头戴尖尖的卷沿胡式毡帽,深目高鼻,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骆驼被施以金黄色,四肢强劲,背上的丝卷生动再现了各国商人云集洛阳,用麻布和皮革装裹好一捆捆生丝和一匹匹绸缎,组成骆驼商队,浩浩荡荡地走上丝绸之路的景象。

  《胡人牵驼载丝壁画》的出土是洛阳地区唐墓中首次发现胡人骆驼丝卷的壁画组合,堪称丝绸之路上的洛阳印记。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到了唐代,更上升为一种包容开放的精神。通过丝绸之路,人类文明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中西方文化也在不断交汇中,找寻自身前进的方向。

  一座墓葬,

  体现古代社会的“长幼尊卑”

  1979年,在洛阳周公庙附近,发现了西晋大司农、关中侯裴袛一家的墓葬。墓志上介绍其一家老少三代四人同时死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三年,墓志中对于死因未作介绍,但是这一时期恰逢值西晋“八王之乱”初期,一家四口老幼同时死亡,可能与西晋八王之乱有关。

  墓室为小砖砌筑多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后室、北甬道、侧室、耳室组成。墓室前堂3米见方,为穹隆顶。后室平面呈长方形拱顶结构,长4.44米、宽1.76米、高2米。在前堂北壁偏东处向北开甬道,通向侧室。侧室也为长方形拱顶结构,侧室东壁南有一耳室。全墓用小砖铺地。

  裴袛祖籍山西闻喜县裴柏村,裴柏村是当地有名的“宰相村”。进入墓室,前堂正对墓主人的主卧室。主卧室埋葬着裴袛的母亲。室内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墓志铭,记载着裴袛的官职——“关中侯大司农”,掌管着国家的农业、水利、粮食和仓储。侧室埋葬着裴袛夫妇二人,侧室旁存在着一个土窑洞式耳室,埋葬着裴袛的女儿,墓室的整体结构体现着严格的长幼尊卑次序。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