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盛世中华,何以中国。此时,在“中”字形舞台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节目,向世界讲述着河南的厚重与辉煌……
8月15日晚,“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拉开序幕。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广播电视台、中原出版集团、洛阳市委网信委主办。
“中”字形舞台,讲述“何以为中”
“华夏文明五千年,根在中原河洛间。自古君主择中土,今日古都绽新颜……”
月牙板声音清脆,坠胡乐音悠扬,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张怀生一曲《择中建都》,让全场嘉宾沉浸在鼓声书韵当中。
“天地之中,何以为中?这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华夏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和文化观的集中体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分院院长张瑾现场分享学术报告《择中建都》。
在张瑾看来,“天地之中,择中建都”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哲学和文化的理解,也反映了河南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而这正是此次启动仪式舞台设计为“中”字形的灵感来源之一。
舞台采用两幅十字交叠的卷轴造型,在不断变换的场景与色彩里,把浩瀚灿烂的中华文化绘制于一幅幅流动的中国画里,寓意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光影交错间,“中”仿佛有了生命,现场嘉宾置身其间,犹在画中游。
这一舞美设计,既体现了“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主题,又展现了华夏之魂、历史之韵,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回望历史星河,探“源”河南大地
启动仪式上,“探·国之源”“探·礼之源”“探·文之源”“探·德之源”四大主题篇章徐徐展开,通过嘉宾讲述、达人推介、情景再现、文艺表演以及数字互动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
“河南处于中原腹地,‘四方入贡道里均’的地理优势,符合古人‘择中建都’的理念。”张瑾说。
从贾湖骨笛的悠扬乐声,到夏商青铜礼器的庄重辉煌,再到周代礼乐制度的完善与升华……礼乐文化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河南,是这股礼乐文化源流的重要发源地与璀璨明珠。”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动情地说。
从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到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贤诸子,“二十四史”记载的历史人物中,河南籍占近五分之一。
在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安阳考古队长唐际根看来,作为圣贤辈出的文化高地,河南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神州大地,英雄辈出。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
河南为什么圣贤多?冷凇认为,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基础,也有着广阔的平台。“圣贤人物所创造的文化成就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
相约行走河南,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启动仪式接近尾声时,来自河南不同地方的12位博物馆馆长和文博领域专家,用精炼的语言对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等进行现场推介,发出“行走河南”的邀约。
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如何在河南通过追溯中华文明发展史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启动仪式结束后,“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邀请媒体记者、网络达人、在豫留学生等90余人,从洛阳出发,分南北两路深入郑州、开封、洛阳、许昌、三门峡、安阳、商丘、漯河、南阳等地开展采风报道。
他们将在二里头遗址感受“中国最早王朝”的脉动,在仰韶遗址与考古发掘队负责人对话,在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殷商文明,在许慎文化园用文字密码传递文明密码……
据悉,本次采风团主要邀请有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20余家全国主流媒体平台,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大象新闻、大河网等省级媒体骨干编辑记者,积极宣传河南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进展成效,多维度讲好“何以中国”的河南故事。(李东宝 马绍坤 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