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豫网言

2024年03月26日11:06

来源: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

  专栏地址:

  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home/index.html?target=1696451#/?categoryId=-100

  专栏二维码:

  专栏首屏截图:

  上半年代表作基本情况:

  上半年代表作地址:

  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3546815#/

  上半年代表作二维码:

  上半年代表作首屏截图: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二七精神为何永远震撼人心∣焦点网谈

  “东方红,太阳升……”每到整点,悠扬的《东方红》乐曲都会从郑州二七纪念塔传出,久久回响在二七广场上空。

  在2023年的今天,我们今天再次聆听这雄浑的乐曲,仿佛穿越百年历史风云回到了1923年2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现场。二七纪念塔为古都郑州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红色印记。

  

  二七纪念堂坐落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旧址——“普乐园”。“普乐园”的前身是“天保”客栈。1913年,这里盖起了一座戏院,取名“普乐戏院”,后叫“普乐园”,是当时郑州最大的戏院。

  十年后,这个“舞台”上演了一出影响历史深远的“大戏”。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在郑州普乐园举行,各个铁路分工会代表和各界来宾数百人会聚郑州,冲破反动军警层层阻挠,冲进会场。在一片欢呼和口号声中,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1923年2月4日上午9时,总工会一声令下,郑州分工会工人们齐集机厂煤台,随着汽笛拉响,罢工开始。在三个小时内,以郑州为中心,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长达2000多里的京汉铁路瘫痪,3万工人实现了总同盟大罢工。

  这次罢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推向了顶点,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次。

  当年2月7日,吴佩孚等反动军阀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开始了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初露锋芒时精彩而又悲壮的亮相,先烈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永远震撼人心的“二七精神”。

  从大罢工到复工仅持续了9天,有限的时间内形成了二七精神,成为一种永恒的震撼。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二七大罢工影响深远”。

  2021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二七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财富。

  

  在二七纪念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旁边悬挂着一张衣衫褴褛的工人扛着它劳动的图片。原来,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存,纷纷到铁路上找碗饭吃。然而,他们遇到的第一关就是考工。那时,在工人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考工难,考工难,入路难似上青天,压断筋骨累折腰,有的一命染黄泉。”

  当时,这种名叫扁担簧的机车配件重达200斤,考工规定,凡是来参加考工的人都必须扛起它走上100米。在走的过程中,工头会冷不防地往工人的腿窝里猛踢两脚,工人身不弯、腿不颤才算合格。通关后工人劳动强度之大骇人听闻——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2小时至17小时,一天工资仅2角钱,还会遭到罚款、挨打。工厂还规定,工人上班时间不准喝水,违者要罚款。工人出了工伤,要自己花钱治疗,还要扣工资。

  京汉铁路是旧中国重要的交通命脉,它的收入是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军饷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残酷的压迫下,工人们发出了“军阀刀鞭沾满血,工人何时能出头”的愤怒呐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在一年内相继成立了16个分工会。作为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人物,李大钊曾两次来到郑州为工人们讲学,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罗章龙还与湖南书记部负责人毛泽东在长沙见面,商讨声援事宜。

  1923年12月,面对反动军阀镇压、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的不利形势,李大钊发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以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二七大罢工是对党的领导力量、领导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虽然大罢工失败了,但先烈们在茫茫大地上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用实践充分证明,要永远站在时代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中,与人民群众一起拼、一块干,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头可断,血可流,绝不复工。”工人领袖林祥谦面对敌人要求复工的威逼,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

  1923年2月7日,罢工进入生死搏斗的紧要关头。林祥谦深知斗争形势的严峻,面对白色恐怖,他鼓励妻子说:“咱工人争自由、争人权是光明正大的。但敌人不会甘心,会下毒手的,咱要有思想准备。死了一个工人,会有千百万工人站起来,革命最终一定会胜利。”

  果然,当天下午,一批军警包抄工会。林祥谦和60余名工人在同围捕的敌人搏斗中不幸被捕。被绑在站台东侧的灯柱上,刽子手朝林祥谦左右肩各砍了一刀,歇斯底里地喊道:“到底下不下复工令?”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对襟蓝上衣,林祥谦斩钉截铁地回答:“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施洋是林祥谦的“战友”,他是一位知名律师,有温馨的家庭、不菲的收入,本可以过着体面而安逸的生活,但他却甘当“贫寒的律师”,把收入大都用来济贫扶弱,伸张公理。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共产党员施洋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怕事,不怕死,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万个施洋。”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非人折磨,共产党员高斌也宁死不屈地喝道:“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即使掉脑袋,也决不复工。”烈士们头可断,奋斗的精神永不灭。他们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二七精神。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时候,郑州还不叫郑州,叫“郑县”。很多人形容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一座在近代被火车汽笛声唤醒的城市”。从奴隶制王朝商朝的都城,成长为一座突破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郑州走了3600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城市丰富的精神财富,从郑州二七纪念塔放眼四望,巍然屹立在郑州城市中央的有形高塔早已化作奋进新时代的无穷精神动力。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每晚黄金时间播出的这句广告词,一度红遍大江南北。正是在这里,当年位于郑州二七纪念塔脚下的郑州亚细亚成为引领中国商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窗口,它“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出奇制胜的营销战术,在中国商业企业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第一”。

  今天,二七商圈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2019年二七广场入围全国十大“夜间CBD”

  2020年德化步行街入围第二批全国高品位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

  2021年德化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下一步,二七商圈将立足国家级步行街创建标准,对标前沿地区商业形象,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推进智慧街区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智慧零售、首店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抓好“老建筑、老故事、老品牌”活化利用,推动商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醉美夜郑州”消费地标。

  潮流时尚的商圈,“二七精神”的红色资源,让这里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二七精神给我们注入了接续奋斗的力量,河南人坚韧不拔,忠厚勇毅,必将在新长征道路上敢啃“硬骨头”,敢接“烫山芋”,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终将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二七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是只属于铁路工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扎根于千千万万中原儿女骨血中的血脉传承,它与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并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共同构筑起了河南人的精神高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七精神被注入新的时代内容:紧跟党走,敢于斗争,团结奉献,复兴先锋。也有人解读为:“千里同轨、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坚定信念、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勇为先锋的斗争精神;忠诚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等等。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会同郑州有关方面,正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

  二七精神之所以永远震撼人心,归根结底与伟大建党精神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年幼的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等革命激情,都为二七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孕育了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正是凭着这股子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河南走过非凡十年,河南GDP总量从2012年的29810.14亿元增长至2021年58887.41亿元,河南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河南人有自己的“精神脊梁”,面对困难和挑战有一套独有的逻辑,不绕着走、不躲着走,敢于较真碰硬,以自我革命和敢于拼命的强大精神内核驱动,逢山开道、遇水架桥。

  如今,续写与弘扬这些精神力量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脚踏实地的河南人的努力与奉献。无论他们身处何地,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平凡的河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认真做事,不怕苦不怕累,同时也孕育着创新精神,敢于把绊脚石变成撬动更多资源的支点,敢于把短板变为发展的增量。

  正如《朝阳沟》经典唱段里的词儿“你说过党叫干啥就干啥,绝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想想烈士比比咱,有什么苦来怕什么难。”从历史风云深处传来的革命呐喊,应和着河南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上半年代表作视频文字稿:

  《二七精神为何永远震撼人心∣焦点网谈》视频文稿

  从北京乘火车向南穿越河北、河南,到达湖北汉口,全长一千二百多公里,这段铁路在近代史上被称为“京汉铁路”。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沿线的工会分会代表,及北京、武汉等地的学生代表,近三百人齐聚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反动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急忙下令军警,强行解散会议,并捣毁总工会和郑州分会会所。京汉铁路总工会被迫转移到汉口江岸,并发动全路两万多工人大罢工。

  2月7日,两万多反动军警悍然在汉口、郑州、长辛店等地,血腥镇压罢工工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汉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惨遭杀害。三百多名工人死伤,一千多人被开除或被捕,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下半年代表作基本情况:

  下半年代表作地址:

  https://static.dingxinwen.com/dd-sharepage/detail/index.html?id=4639172#/

  下半年代表作二维码:

  下半年代表作首屏截图: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山河大学”是玩笑更是呼声丨焦点网谈

  近日,“山河大学”在网上爆火。这所虚拟高校源于四大省份网友的“奇思妙想”——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343万考生,每人出1000元,用30亿元打造出一所综合性大学,面向“山河四省”招生。

  这一提议得到四省网友的积极响应,一时间,校徽、校训到校歌一应俱全,校长则由诗圣杜甫担任。“山河大学”作为一所想象的“概念大学”,虽是玩笑,却透着心酸;虽是网友娱乐玩梗,却有现实严肃背景。“它是学子们对美好明天的期盼”,这背后反映着真真切切值得讨论与思考的问题。

  

  “山河大学”渊源有自,可追溯到半年前的《山河四省互不嘲笑条约》,由一串越界的炮仗所引发,而这“两山”“两河”因地理、经济、文化的相似性,开始抱团调侃、相互共情。

  它们共同拥有辉煌的历史。古代华夏又称“九州”,其中的青州、兖州、冀州、豫州,和一部分的徐州,就组成了“山河四省”,约等于4.5个九州,“半壁河山”可谓当之无愧。

  齐鲁大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山西被称为“两京屏障”“华北脊梁”。河北古称“燕赵之地”,向来以“慷慨悲歌之士”闻名。而河南在数千年历史中则是中原乃至中国的心脏,我国八大古都,河南独占其四。

  它们承担着同样的重任。读懂了“山河四省”的过去,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过去,也就明白了这片厚重土地上人们的朴实性格和一贯追求。随着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更有便利优势,但“山河四省”的人们却没有放弃,始终在奋力前行。

  “山东种菜,山西挖煤,河南种粮,河北炼钢,燃烧自己,贡献全国。”话听起来虽然有所绝对,但也生动反映了这四个省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它们有着同样的期盼。历史已然过去,未来仍需奋斗,现实正在手中。对于“山河四省”的人们来说,其他的困难都好克服,唯有高等教育是最大的一块“心病”。“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无数家长的心声。

  对“山河四省”的学子们来说,他们希望涌现出更多的“小镇做题家”,能通过上重点大学、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开阔出路改变命运。其实,个人即是时代,这也正是当代中国勇攀科技高峰、推动产业升级和共同富裕的一个典型缩影。

  

  四省学子高考难、压力大,是“山河大学”火爆背后的根本原因。

  “山河四省”中,总人口超过2亿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没有一所“985”大学;以131万名考生而蝉联“高考人数第一大省”的河南,本地仅有一所“211”大学,而没有教育部的部属高校;河北也只拥有一所“211”大学,但坐标在直辖市天津。

  学子想上好大学是本能需求,而本地高校则是最大供给。“山河四省”优质高校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供需关系不匹配,无疑形成了很大落差,高考分数内卷成了常态,一本录取率全国落后也成了必然,这一同铸就了“山河四省”学子的长年之痛。

  其实,从整体上看,与东部相比,中西部的高校数量并不少。据相关统计,目前中西部有高等学校1465所,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量的53%;专任教师队伍71万人,占全国教师总人数的54%;在校生数量为1334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57%。

  多是一回事,而强是另一回事。作为优秀学子,看重的更是“名校招牌”,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985”“211”“双一流”,这些光环的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高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加重着这种焦虑。“山河四省”考生最大的渴望,是高校资源均衡化问题,那些重点大学的名号如何能够花落本地,怎样能够明显缓解高考竞争激烈局面,他们一届届在关切、在期盼。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高校建设与地方发展是“双向奔赴”,优质高校不仅是创新高地、科技驱动,也是解决人才外流的有效方式,是一个省级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和迫切课题。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问题成因复杂。既有历史因素使然,又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还有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因素困扰,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也难以一朝一夕所扭转。

  但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一问题既然是民之所呼,那便要拿出日拱一卒的决心,相信最终功不唐捐。

  让人惊奇的是,如今提出的“山河大学”并非完全空想,早在2019年晋陕豫三省就设想过在黄河金三角区域共同打造一所综合性大学,但受种种因素制约,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有待更多协调联动与资源配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也知道,“山河大学”是一种理想乌托邦,在现实中建设一所有影响力的大学,绝非盖几栋大楼那么简单,需要的是有大量的名师入驻、高科技实验设备的巨额投入、坚持培育优势特色学科、运行一套科学的管理与评估办法、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要真正推动高校资源均衡问题解决,惟有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在国家把更多、更优高校资源和政策大力提供的同时,相关地方的责任田必须挥洒汗水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对于这种呼吁,国家层面予以了及时回应。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注到了关于“山河大学”的话题,教育部将围绕增强国家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优化类型结构和区域结构。

  这释放了一个很积极的信号。如果说“山河大学”这所虚拟大学承载的是人数占比在全国考生中超四分之一近350万学子对更好教育的天边梦想,未来国家与各地的有针对性投入建设,就是将梦想转变成现实的飞天桥梁。

  

  最慢的不是徒步前行,而是原地的徘徊不定。不怕任重道远,只要有了目标与方向,奋进的脚步就已经在路上。

  国家层面正在行动。6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支撑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兰州倡议”》。倡议提到,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化发展,完善多元协同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互补、引领作用强劲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开放新格局,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倡议并强调,中西部高等教育地位特殊、使命重大,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各地也在想办法、出实招、破困境。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实施“十大战略”,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可见对科教工作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提升当地现有高校的教育质量上不断加大力度,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乘风破浪。另一方面,主动引进外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所“985”名校研究院已正式宣布落地郑州,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经招收研究生。

  同时,为了打基础、利长远,河南并提出,到2025年将新组建5所左右大学,新增设10所左右普通本科院校、10所左右职业本科院校、50所左右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这些新增资源的投放,对于河南学子来说是可以触碰到的利好。

  今年,河北制定了《教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而且,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已明确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校区,这对河北来说也是好消息。

  山西也不甘落后,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安排100亿元左右专项经费,真金白银支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

  作为实力较强的山东,去年印发《关于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创新举措,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扎实推进科教改革攻坚行动。

  巍巍太行,滔滔黄河。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太行山一般的脊梁与信念,有着黄河鲤鱼跳龙门的逐梦与执著。“山河四省”同属神州大地,他们携手与其他省份一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不断取得闯关夺隘的胜利。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够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必定会到达。翻过山河,海阔天空。书写“山河四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道必答题,亦是如此。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