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文字稿:
你好!我是丁兰。
在林州市的大街小巷、社区学校,活跃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服务者,他们线上线下倾情讲述红旗渠故事,接续传承红旗渠精神,奋力谱写着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请听河南台记者采制的新闻专题:
山碑永在水长流
(2022年)11月4号,家住林州市区的贾文虎,一大早就开车赶往红旗渠景区。
今天那里要举办一场红旗渠故事分享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红旗渠考察后,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举办的第一场分享活动。贾文虎是这场故事分享会的主角,今天他的心情尤为激动。
【出录音】“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压混)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贾文虎哼唱与歌曲双声合成淡出)。
贾文虎被称为“林州歌王”,作为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逢分享会,他都会演唱这些经典歌曲。
【出录音】(《推车歌》片段淡入)“后面来的要往前边放,要往前边放。只要有一碗哪,糊涂面条,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啊……”(压混)。
【出录音】(现场掌声、喝彩声)
一首《推车歌》,把今天的故事会气氛推向高潮。现场观众激情洋溢,跟着贾文虎挥舞手臂,模仿推车、打钎、运石的动作,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修建红旗渠时那气壮山河的峥嵘岁月。
【出贾文虎录音】“因为这首歌反映了我们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太行、出太行、颂太行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把林州人民修红旗渠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录音止】
1960年到1969年,在林县县委的带领下,林县人民满怀“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壮志豪情,硬是一锤一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成了绵延15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十年建设过程中孕育并铸就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林州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发起人、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青年党员牛琳琳:
【出录音】“我爷爷当年就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之一。在我小时候,他就经常给我讲他们那一代人修建红旗渠的故事,我当时听了就觉得非常感动。就想着长大了以后我也要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把爷爷、奶奶给我讲述的这些红旗渠故事不断地讲给后来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录音止】
带着立志传承红旗渠精神的梦想,牛琳琳从旅游专业毕业后考到了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从事政务接待讲解工作。十多年来,她先后接待了大小参观团体上千次、数万人。
【出牛琳琳录音】
“即便今天,您走在渠墙之侧,每隔一段,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责任界碑,上面刻着承建村的村名。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了让后人记住,这是他们的功绩,其实不然,这是追究责任的。你们村承建的渠,之后出了质量上的问题,还要由你们这个村子的人来负责维修……”【录音止】
责任界碑的故事,是牛琳琳向前来红旗渠参观学习的游客最常宣讲的红旗渠故事,也是工匠们的诚信故事。这些故事连同故事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就像红旗渠青年洞洞口岩壁上那两个醒目的大字——“山碑”一样,永不褪色,牢牢镌刻在太行之巅。
【出牛琳琳录音】“每次讲解完看到大家眼含热泪,为红旗渠精神所打动的时候,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还有人听完之后呢会加我的微信,跟我聊一聊自己对于红旗渠精神的感受,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的有价值。” 【录音止】
【出录音】(游客声音压混)
岁月悠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责任界碑依然矗立在红旗渠渠岸之上,它不仅见证了红旗渠建设的高质量,也见证了一代红旗渠人的责任和担当,而这种责任和担当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林州的后来人。
上世纪80年代,林州人民继战太行之后,十万大军出太行,一把瓦刀闯天下,在修建红旗渠时锻造出来的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太行深山、奔赴大江南北,一展身手。
【出录音】(淡入建筑工地现场的喊声、哨声、水泥搅拌机的声音,压混)
很快,“林州工匠”便成为全国建筑行业里的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在许多引以为傲的国家级工程建设中,都有林州人的身影。而林州工匠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获得如此大的盛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继承了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优良传统:讲质量,质量第一;讲信誉,负责到底。
林州鼎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淮昌:
【出录音】“老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咱心目中都扎下根了。修红旗渠时艰苦奋斗,林州人从小造就了不怕艰难的奋斗精神。在每一个施工现场,我们林州人用红旗渠的精神去干,都赢得了建设单位的好评。”【录音止】
为了在工作之外让更多的人听到像这样的红旗渠故事,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红旗渠精神,2020年11月,牛琳琳牵头成立了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很快,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便会聚在了义务宣传红旗渠精神的大旗下。这些志愿者中有当年修渠的建设者,有他们的后代,更有崇尚英雄先辈的年轻人。如今,志愿服务队已有近30人,成员分布在林州市各行各业,开展活动近40次。
一直关注并支持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的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部副主任冯琳认为,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让更多林州人参与到宣传红旗渠精神活动中来很有意义。
【出冯琳录音】“对于我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来说,红旗渠就是一条救命的生命渠。那么对于‘渠二代’、‘渠三代’,就是我们的一条幸福渠。从某种更深的层面上来讲,这条(渠)就是一条精神之渠,一条信念之渠。”【录音止】
林州市人民医院体检科主任李晓红的父亲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县长,志愿服务队一成立,李晓红便报了名。这些年他不仅积极参加红旗渠故事分享会,还在网上开了自己的账号,利用新媒体更广泛地宣传着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出李晓红录音】“当年修红旗渠的时候几万人在渠上,吃的用的每天就需要30多万斤的物资。什么都缺,什么都紧。没有抬筐我们就自己编,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碾。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在发展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依然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这么一种红旗渠精神,不仅我们这一代,而且要教育我们下一代要牢记继续弘扬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把现在和今后的各项工作搞得更好。”【录音止】
今年74岁的张买江是志愿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也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最年轻的特等劳模。从开始往工地上背水,到后来当爆破手飞檐走壁、放炮开山,那段艰苦岁月是张买江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出张买江录音】“修渠的时候牺牲了81人,其中就有我父亲张运仁。我父亲修渠的时候担任三个村的指导员、本大队的施工排长。那天放炮的时候,光顾着招呼群众往后躲,他自己却倒在炮声里。父亲牺牲以后,母亲就把我送到了工地,她让我把父亲的事业完成。我当时只有13岁,一干就是9年。”【录音止】
如今,红旗渠建设中那些劈山凿石、炮声隆隆的岁月早已远去。张买江退休后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教师。几年来,他应邀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感染了无数人,也激励着自己的儿子张学义加入了护渠队伍。
【出张学义录音】“就一个字‘干’!啥也别说,有事就干。堵塞了渠道该捞得捞,该下去得下去,那就是一个念头——‘护好渠’。”【录音止】
【片花】“对于我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来说,红旗渠是一条救命的生命渠。那么对于‘渠二代’‘渠三代’就是我们的一条幸福渠。从某种更深的层面上来讲,就是一条精神之渠,一条信念之渠。”“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请继续收听河南台记者采制的新闻专题——山碑永在水长流。
作为牛琳琳的前辈,林州市副市长李蕾曾经担任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宣讲红旗渠精神的第一线。
【出李蕾录音】“大家好!那么今天呢,在这里我要向大家讲述一个有关于水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水,但是今天我要向大家讲的这个水的故事,却是一组凝结了许多人汗水、鲜血、甚至于生命的故事……”(压混)
前些年,李蕾还随河南省委宣讲团在全国进行过数十场红旗渠精神宣讲,2007年更是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向亿万观众主讲《红旗渠的故事》,并引发了又一波学习红旗渠精神的热潮。
【出讲解声压混】(2022年)10月28号,习近平总书记来红旗渠考察时,李蕾荣幸地担任了讲解员。
【出李蕾录音】“总书记在听取红旗渠建设的讲解过程当中,他非常的专注和仔细。他详细地询问了当年修建的一些情况,并且也感慨地说我们社会主义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是拿命换来的。我想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生逢其时,不可辜负。要讲好红旗渠的故事,更好地弘扬红旗渠精神,让更多的人能够从红旗渠精神当中汲取到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录音止】
红旗渠精神代代传,初心和使命是其永远不变的灵魂和根脉。
位于红旗渠畔的黄华镇庙荒村曾是林州有名的贫困村。2012年,郁林英接过村支书的重担,但当时村里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全村300多亩耕地靠天收,村民出行难、吃水难,有的家庭穷得连酱油、醋都吃不起。
【出郁林英录音】“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录音止】
郁林英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外出“取经”,根据庙荒村地处山区、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从零起步,白手创业,绿化荒山、改造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出乡村环境音淡入】10年间,庙荒村不仅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发展成为红旗渠畔脱贫致富的明星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旅游重点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最美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庙荒村发展生态旅游的扶贫案例还成功入选全国100个贫困村特色扶贫案例。郁林英也光荣地成为出席党的二十大会议的代表。让她更为惊喜的是,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自己家乡考察,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殷切期望。郁林英说这对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村干部们来说是个莫大鼓舞。下一步,要把党的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把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关爱传达到每一位乡亲,通过实干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出郁林英录音】“让我们所有的老百姓能够领悟到,让我们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在乡村振兴这条路子上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让我们农村真正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录音止】
山碑永在,渠水长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
【出牛琳琳录音】“咱们脚下这个一米来宽的就是红旗渠的渠岸……”(压混)
眼下,牛琳琳和她的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正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忙着赶录视频、开直播,希望通过新媒体把总书记的号召传达给更多年轻人,把红旗渠的故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讲得更加动听,让更多的人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推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行力量。
【出牛琳琳录音】“我们将不断丰富志愿服务项目载体,共同讲好红旗渠故事,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录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