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地址:
专栏二维码:
上半年代表作基本情况:
上半年代表作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0jijB1ElzvfLDYfmsAJFKA
上半年代表作二维码:
上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河南小麦育种简史
极刻 大河财立方 2022-06-09 21:26 发表于河南
记者 段伟朵 陈薇 文 马腾飞 摄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麦子的身影多次出现。去年,河南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稳居全国首位;今年,河南麦收已近尾声,又是一个丰收年。
风吹麦浪翻滚,中原遍地金黄,丰收的背后,良种是关键密码。从改革开放至今,河南小麦育种事业亦如遍地金黄的麦穗,在孕育中迭代,在迭代中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种业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引领下,河南小麦领域科技工作者正在迎接新的时代命题。连日来,记者循着麦香多方走访,了解河南小麦育种的“前世今生”。
01 风吹麦浪,河南人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我不是潘金莲》写道:李英勇一米八五,膀大腰圆,整日开个四轮拖拉机,五里八乡,收粮食卖粮食,也倒腾棉花和农药。
《一句顶一万句》写道:老孙捅开火炉,洗洗手,做了两碗羊肉烩面。热腾腾地端上来,说:“三碗的羊肉,我给做了两碗。”杨百顺一海碗烩面吃下去,吃得满头大汗。几十年后,杨百顺还记着这碗烩面。
《新兵连》写道:到新兵连第一顿饭,吃羊排骨。这一连兵全是从河南延津拉来的,农村人,肚里不存啥油水。十六、八岁的孩子,在家里还是睡打麦场的年龄。
这3部小说的作者,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1978年,刘震云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此后,他的家乡新乡市延津县作为一个地名,屡屡出现在各种小说中。
为何是延津?刘震云说,作品中的人物,总要生活在一个地方。如果让这人的故事,发生在延津,他熟悉的延津胡辣汤、羊汤、羊肉烩面、火烧……都能顺手拈来,不为这人吃什么发愁。
小说中的延津,跟现实的延津,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而重叠部分的乡土人情,则沉淀着现实中的延津与小麦的别样缘分。
在中国小麦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经历了几千年黄河农耕文明的影响,延津留下不少运粮、屯粮遗址。如今,延津小麦在小麦经济发展上创造出多项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除了新乡,周口、南阳、商丘、驻马店、焦作……一处处小麦重镇,撑起了河南小麦稳产量的基本盘。兼有南北之长的气候风貌、充足的光热资源以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是小麦在中原大地上茁壮生长的底气和依仗。
风吹麦浪,是河南人写在中原大地上的史诗。
一年书一次,周而又复始。
02 百家争鸣,回望小麦育种峥嵘岁月
与刘震云同一年参加高考的,还有1958年出生的茹振钢。
“以前只知道粮食重要,能让家里人、村里人、所有人都吃上白馒头、白面条,那是多幸福的事情啊。”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教授茹振钢回忆起求学初期的情形,感慨良多。考上大学后,他开始跟着老师搞小麦科研,从兴趣到责任,从此走上了小麦育种之路。
“三十多年之前,我们要追求高产,当时主要考虑吃饭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告诉记者,种子和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新中国成立数十年来,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大宗农作物品种上,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小麦、水稻,100%实现自主研发。
“早期小麦育种的条件很简陋,按我们当时的说法就是‘牙咬、眼瞪、一杆秤,外加一个放大镜’。”茹振钢笑着说,牙咬,感受小麦的质感;眼瞪,观察小麦的外观;一杆秤,明确小麦的产量。即便是靠着这样简陋的科研条件,河南小麦育种依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小小一粒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增产增收,事关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上世纪70年代,小麦育种专家郑天存在周口搞起小麦育种,开启属于他的“周麦时代”。其中,综合运用多项技术,创制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周8425B”,其在矮秆大穗大粒特性,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突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12个省市百余家育种单位,以“周8425B”作骨干亲本进行小麦培育工作。
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以来,许为钢育成审定小麦品种十多个。其中,“郑麦9023”解决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广泛适应性问题,促进了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荣获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郑麦7698”实现了优质与高产特性良好结合,带动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 2018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郑麦1860”则解决了节肥与高产、优质特性同步改良的难题,产量潜力可达亩产800公斤以上,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中国农业农村2021年十大产品。
“郑麦”系列,能者辈出。
“在优质的前提下实现高产,在高产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这是我们团队小麦育种的目标。”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告诉记者,他带领的团队于1985年创建,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为国人饭桌提供保障。其中,“豫麦13”199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河南在科技创新领域国家大奖零的突破;“郑麦366”则是生命力超强的优质小麦品种,从2005年通过省审及国家审定算起,至今已17载,依然备受欢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郑麦379”则为高产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品种,年应用面积超1000万亩,已连续四年成为河南省种植第一的优质品种,也是当前黄淮南片应用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茹振钢在小麦品种创新方面也交出了硕果满满的“成绩单”: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百农4199”“百农1316”等10多个小麦新品种。其中,“矮抗58”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截止到2021年,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小麦160多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郑麦”“百农”系列,河南优质小麦品种还有周口农科院研发的“周麦”系列,新乡农科院研发的“新麦”系列,河南农业大学研发的“豫农”系列以及“洛麦”系列、“漯麦”系列、“开麦”系列等。
此外,一批农民育种家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在不同的地域各领风骚,广袤的麦田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这其中,有洛阳市偃师区徐才智,他培育出的“豫麦18”1992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本人则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焦作市温县吕平安,他研发的“温麦六号”亩产小麦629.8公斤,创当时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纪录,1998年省审为“豫麦49”;开封市兰考县沈天民,其研发的“豫麦66”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突破700公斤的小麦品种。他本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03 C位出道,乘风破浪的小麦家族
“早期小麦育种主要采用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在田间地头就可以完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涌现出了这批农民育种家。”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专家王晨阳告诉记者,但即便如此,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能够拥有自己的名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顺利的话,一个优良的小麦品种培育约需要10年,更多则在无数次的选择中功败垂成,继续摸索前进。
近日,站在荥阳市一处区域试验田内,麦浪翻滚,王晨阳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的全过程。
“进入区试(注:区域试验)之前,先要经过品种比较试验,类似综艺节目中的海选,大约需要2年时间。”王晨阳介绍,“通过海选后,可进入区域试验阶段,一般经过2个试验年度;之后再经过1年的生产试验,就可以进入品种审定阶段。”对小麦不断选择的“导师团”,是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能否进入下一试验阶段,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看产量、看抗病性、看抗倒伏能力、看品质等。完成所有试验程序,通过审查、公示、定名,一个小麦品种才算真正拥有“身份证”,可“C位出道”了。
“我省小麦、玉米、花生育种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统计,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河南农业大学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殷贵鸿介绍,“十三五”以来,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21个,其中小麦品种324个;国家审定品种中河南选育单位选育品种共580个,其中小麦品种152个。
04 国人粮仓,麦浪香里说丰年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小麦种子,是丰收的关键密码。
今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明确:“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这其中,河南责任重大。
去年,河南夏收小麦总产达760.56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3%,小麦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今年,我省夏收已近尾声。在去年麦播开局困难的情况下,各地频频传来丰收的捷报——
6月3日,在方城县赵河镇中封村百亩小麦绿色高效高产创建示范方,在相关专家的见证下,“郑麦1860”亩产856.5公斤,打破了南阳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6月6日下午,来自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对延津县“丰德存麦20”千亩丰产方进行现场实打验收。实收面积5.154亩,平均亩产907.12公斤,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纪录。
6月8日下午,在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河北村的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22”千亩示范方,经验收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均亩产659.52公斤,刷新全国旱地小麦产量纪录。
河南小麦,又迎一个丰收年。
“河南小麦平均亩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800多斤,2021年平均亩产量更是达到了近900斤,平均亩产提高10倍,这其中良种发挥了重要作用。”雷振生介绍,从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河南小麦种植面积由8203万亩增加至8536万亩,增幅为4%;河南小麦总产由644亿斤增加至760.56亿斤,增幅为18%;亩产由785.8斤增加至891斤,增幅为13.4%。这些数字中,饱含着几代育种人的努力和汗水。“增产要素有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资料投入、栽培技术提高等多方面原因,但良种起到的增产作用达到45%以上。”
记者从河南省统计局获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河南小麦产量稳定增长。其中,1978年河南小麦总产868.18万吨,1981年首次迈上一千万吨大关,为1083.5万吨;1996年首次迈上二千万吨大关,为2026.76万吨;2008年首次迈上三千万吨大关,3036.20万吨。到了2020年,河南小麦总产已达到3753.13万吨。
河南目前主要种植的小麦有哪些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小麦品种大致经历了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的更新换代都意味着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正在进入第10次的品种更替。”王晨阳介绍,上年度我省统计,500万亩以上的品种6个,分别是“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100万亩~500万亩的品种10个,包括“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等。“本年度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格局不会大变。”
05 良种良法,讲好麦子和大地的故事
提高小麦产量,除了要有良种,还要有良法。
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天财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研究40多年,一把小铲子、一个钢卷尺,他总是随身携带;一缕白发、一点泥土,是他独特的“徽章”。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省小麦育种事业进入快速发展之际,郭天财接任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将小麦高产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带领团队成员和青年教师常年蹲在田间地头,潜心观察高产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系统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麦区进行示范推广。
随后,郭天财领导课题组连创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50亩连片平均亩产735.2公斤和100亩连片平均亩产751.9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近几年我省连创的亩产超850公斤和今年首创的亩产超900公斤高产典型,都采用了他研发的高产栽培技术,更离不开他的精心指导。
“育种家是培育品种的,我们的工作就是针对众多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王晨阳说,包括品种筛选鉴定、合理布局利用、良种良法配套、丰产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等。总之,通过科学的手段,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把良种的潜在遗传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讲好一段小麦与大地的故事。
06 种业产业,河南如何破局?
河南是小麦的制种大省。2021年,河南小麦制种面积430万亩,供种能力18亿公斤,约占全国38%,除满足本省用种外,有6亿公斤销往安徽、江苏、湖北等周边省份。
不过,庞大的小麦制种量,并没能完全支撑起河南的种业产业。2022年Wind发布的中国种子产业上市公司区域热力图显示,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湖南等省份均上榜,但河南目前还没有一家种业上市公司。
这一定程度上与农业特别是种业公司上市较难有关。自从2011年种业企业神农科技上市以来,A股市场已经有超过10年时间没有新的种业公司上市,这期间也有垦丰种业等尝试冲击IPO,但却因为盈利能力受到质疑等原因被否。
而小麦种业更是有自己的特殊性。
“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特殊的制种方式,让种业公司更容易控制种源,种子价格较高,小麦种子利润方面则要逊色很多。”河南一家拟上市种业企业负责人说,河南目前种业企业中单纯做小麦种子的相对较少,一般都会兼营玉米、花生等品种。
企业科研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弱,让河南的种业企业尚没有一家进入全国农作物种业综合排名前10。
面对农产品需求转型升级,农民对优质种子需求上升,河南小麦种业企业,也在积极培育高附加值新品种。
其中,面对消费端对强筋小麦的需求,河南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著名小麦育种家郑天存带动下,选育了多个强筋、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形成了“丰德存麦”系列小麦品种。该公司总经理谷登斌表示,“丰德存麦16号”具有大穗、大颗粒、丰产、稳定性佳等特点,该品种在黄淮海平原栽种后,平均亩产已经突破500公斤,成为强筋小麦主力栽种品种之一。
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则选育出酿酒专用小麦“泛麦8号”,是目前酿酒、制曲的最佳品种。其软质率在49%~51%之间,达到黄金比例,酿出的酒体晶莹纯正,产生的酒曲香味丰富。
该公司总经理王永锋介绍,对地神种业来说,酿酒专用小麦已经不只是一个小麦品种,其通过规划绿色、有机种植基地,联合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了产业闭环。
07 杂交小麦,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小麦育种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但瓶颈也随之到来。
突破小麦育种瓶颈,杂交小麦成为一种可能。
2017年,国家杂交小麦项目基地落户邓州,这是邓州市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建成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杂交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向杂交小麦研究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
“此杂交与彼杂交,是有区别的。”迎来丰收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负责人赵昌平最近很忙。他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改进小麦品种、提高产量主要依靠现有推广品种之间的杂交来实现。然而,长期品种间杂交及对少数骨干亲本的大量应用,造成遗传变异范围缩小,品种抗原日趋单一。目前大面积生产的小麦,都是由传统育种方法培育的,即纯系育种,其后代性状相对稳定。
“如果想要把最优的性状集合于一株小麦,父本与母本杂交产生的第一代种子(杂交种),性状最突出,也就是杂种优势。杂交种生产称为制种;目前大面积生产所用小麦种子的生产,称为繁种。”赵昌平说,大量的研究表明,小麦杂交育种比纯系育种可增产30%左右,但小麦杂交育种实现量产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当前,小麦是全球唯一没有成功实现杂交优势大面积利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距离邓州400多公里的新乡,一路向北,气候、地貌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有着相应变化,茹振钢团队同样在啃杂交小麦这块“硬骨头”。
“袁隆平院士攻克了杂交水稻的难关,我们能不能在杂交小麦的研究上下下功夫?”早在上世纪90年代,茹振钢就动起研究杂交小麦这个念头,当时,他已经通过传统育种技术育出了“百农62”“百农64”等知名品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8年小麦扬花的季节,在太行山下辉县的试验田里,茹振钢偶然发现五六株小麦明显异常。所有的小麦在自花授粉后颖壳都自动闭合、结籽了,而这几株小麦的颖壳却因为自花不育而一直张开着。这让茹振钢感到格外兴奋!这也许就是他做梦都想找到的杂交小麦不育系。那一年,他从这几株异常的小麦植株上,收获了5粒种子。靠着这屈指可数的5粒种子,拉开了持续至今关于杂交小麦的研究。
“头几年很多人劝我,这个难题全世界都无法攻克,你别浪费时间了。我白天晚上看着这些种子,无数次想把它扔掉!”茹振钢笑着说,但是,种子标本可以扔掉,这个难题能扔掉吗?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至今已硕果累累。
“传统的小麦育种就像从汽车到高铁,速度不断提升,但依然是地上跑的,杂交小麦育种如果成功了,就能变成‘飞行器’。”茹振钢这样打比方。目前,他带领研究团队已经在杂交小麦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如何让杂交制种产量更高、成本更低,我们已经看到了研究胜利的曙光。”
近年来,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选育成功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其中16份组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区域试验,2022年“京麦188”“京麦12”等耐盐碱小麦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其制种产量达350公斤/亩,在北部冬麦区亩产已突破700公斤。
“我们将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巩固全国产粮大县地位。”邓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冀洪策表示,邓州市的杂交小麦种子主要销往京、津、冀等适宜麦区。
08 时代命题,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时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河南小麦育种工作迎来新的时代命题。
2021年9月23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为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省长王凯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新友颁发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聘书。整合全省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标志着我省在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搭建一流创新平台上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4月份,总规划面积为1476平方千米的“中原农谷”的建设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或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我省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则明确,到2025年,河南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000万亩,“豫麦”品牌叫响全国。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位于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全国唯一一家种业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河南省农科院牵头,联合科研院机构、相关金融资本共同组建,旨在培育和打造未来引领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中心2019年4月正式启动建设后,一直高强度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目前,4150亩田间试验区已投入使用,350亩科研设施区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海南三亚795亩南繁基地已投入使用并于年底前完成设施修建工程。
下一步,河南省农科院将巩固发挥河南省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领域优势,整合集聚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优化力量布局,深化科企合作,打造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种业创新平台。
近年来,河南也积极围绕种业企业“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为提升河南种业企业规模优势,河南拟推动优势企业成立省种业集团。据相关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2月份起,相关调研工作已积极开展。同时,河南也在积极推进种业企业上市,借力资本市场为种业企业寻求发展机遇。目前已经有两家种业企业在进行上市辅导,目标主要放在了北交所。
09 “面”向未来,他们的心头大事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河南省从事小麦科研的专家们,很多都走过了30年、40年甚至更长的时光。从青葱少年到满头白发,科研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串枯燥的数字,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夙愿。麦田两头,一头关系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河南粮食大省的重担,一头关系着普通百姓餐桌的一粥一饭。
“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中国人平均每吃四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生产的。”如今,郭天财的“白面馍”梦想早已实现,如何让老百姓在吃饱的基础上,吃得更优质、更营养、更绿色、更健康成为这位年近七旬老人的心头大事。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育种大省、繁种大省、用种大省和重要的种子外调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郭天财表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有生命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农业资料,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内因和各项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根源和基石。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和种业创新优势,聚集优质创新人才和资源,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我坚信,中国人一定能端牢‘中国饭碗’,中国人饭碗里一定会更多装中国粮,中国粮一定会更多用中国种,中国种业一定会用上更多更好的‘中国芯’‘河南芯’。”
许为钢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河南种业要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发力”,要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全面发展,这也是河南打造神农种业实验室的要义。“通过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全国乃至世界的一流人才,做到优势力量叠加放大。”
“河南要加强小麦优异新种质的创制,掌握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殷贵鸿说,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申报的河南省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已获批建设,是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与省内外14家小麦产业优势单位联合打造,将为“中原种谷”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人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茹振钢介绍,科学研究就是要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设想一批。根据目前研究,小麦产量的“天花板”是2800斤/亩,根据河南黄淮平原的土壤、气候条件,近期1800斤/亩的目标基本实现;中期2000斤/亩的目标正在努力。“到小麦亩产过吨的那一天,一定要到地头和农民痛痛快快地喝一场庆功酒!”
下半年代表作基本情况:
下半年代表作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zb74yAUUFOlTcYlas8SLIQ
下半年代表作二维码:
下半年代表作文字稿:
破局者阿兹夫定 | 极刻
极刻 大河财立方 2022-08-16 02:40 发表于河南
记者 王鲁峰 段伟朵 王磊彬 文朱哲 冉衡摄影
8月2日,阿兹夫定片投产仪式在平顶山市举办。
8月9日,阿兹夫定片被国家卫健委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近日,阿兹夫定片紧急驰援防控一线,已陆续运抵海南、新疆等地。
从最起始的研发,到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自主知识产权口服抗新冠药物,阿兹夫定走过了十九年。
十九年磨一剑,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成绩亦是使命。
01 阿兹夫定“关键先生”
怀揣初心,实验室里诞生阿兹夫定的“种子”;当科学家遇到企业家,“种子”找到通向市场化的“土壤”;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终使种子结出硕果。
发明人常俊标的初心
作为阿兹夫定的发明人,河南师范大学原校长,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俊标将这项研究的起始时间坐标定在了2003年。
2003年,“非典”肆虐,成为中国记忆上一道难以磨灭的集体伤疤;同年,学成归来的常俊标,踏上了创新药研究的漫漫长路。
在此之前的十数年,常俊标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美国访问科学家等深造,并以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为平台,不断实务研发——在这个过程中,搞创新药的目标越来越坚定。
“当时河南和全国一样,抗病毒药物少,创新药少,主要靠进口药、仿制药。我想,我们应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常俊标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但压力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国外的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基本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20亿美元到30亿美元的投入,这在当时就是天文数字。
2003年,常俊标开始了最初的药物设计工作。当时的他并没有攻克“非典”的雄心,更无法预料到未来会有“新冠”,他只是肯定自己应该干这个事情。“要想做好这个事情,必须发自内心喜欢。我从上大学就学这个专业,使命、初心就是如此。”
阿兹夫定是通用名,其化学名为1-(4-叠氮-2-脱氧-2-氟-β-D-呋喃核糖基)胞嘧啶,属于核苷类药物。研究之初,常俊标就把创新核苷类药物明确为研究方向。核苷类化合物分子量较小,平均只有300左右,改造的空间很小,但是,核苷、核苷酸是动物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最基本的底物,核苷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的1类重要药物。因此,核苷类化合物分子量虽小,却在全球范围内支持研发出100多个临床药物,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中约60%是核苷类药物。
“1万个化合物中,可能找到1个先导化合物进行研究与开发,但即便如此,最后的成功率也非常低。”常俊标说,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带领团队从设计合成的数千个化合物中进行活性筛选,最终选出“优良品种”。
2007年,阿兹夫定迎来第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常俊标带领的研发团队将合成的核苷类活性化合物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这是一个完全原创的化合物,为未来阿兹夫定的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家王朝阳的“朝阳情结”
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仅躺在实验室中,就无法真正造福人类。当科学家遇上企业家,命运齿轮转动,阿兹夫定迎来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王朝阳,平顶山市鲁山县人,早期曾在多个领域创业,积攒了资金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常俊标与王朝阳结识,两个在各自领域具有前瞻性的人达成一种共识。王朝阳当时在传统领域发展不错,但他说,他的名字叫朝阳,希望未来能够在更朝阳的产业领域谋篇布局。
据平顶山日报报道,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文治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王朝阳和他的一次对话。
王朝阳说:“要做就做最好的,做那些对人类有贡献的(事)。”
景文治说:“大了吧。”
王朝阳说:“不大,你就等着看吧。”
王朝阳的转型,与他所处城市的转型同频。
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平顶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进入21世纪,“煤城”平顶山开始积极谋求绿色转型。“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平顶山相继出台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多项政策措施,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1年12月,王朝阳以4000万元的价格与郑州大学达成了阿兹夫定专利权转让协议,开始进军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去触碰的创新药研发领域。
记者了解到,创新药物的产生需要经历制备化合物阶段、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注册、新药监测等多个阶段。其中,药物临床试验又分为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Ⅳ期临床试验以及生物等效性试验。
拿到阿兹夫定专利后,王朝阳于2012年9月注册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实生物),该公司将负责后续临床试验及注册工作并承担与注册、研发工作相关的成本。
“专利转让后,推动阿兹夫定新药上市的责任和风险转移到了真实生物身上,我就专心搞好科研。”常俊标表示。
“当时这个专利仅仅是一种概念药,以后有可能成药,也有可能无法成药,回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推动新药上市过程中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投入却是确定的,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领域。”真实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席科学家杜锦发的“博士团”
创新药研发,除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必须依靠人才。
2015年年底,在美国从事20余年新药研发的杜锦发回到中国,他怀揣着“利用自己的新药研发经验,在中国研发创新药,为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更好的选择”的初心,加入真实生物,担任公司CEO兼首席科学家。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杜锦发经验非常丰富——在此之前,他曾设计出治疗丙肝的药物索非布韦,该药2012年被吉利德以110亿美元收购;2013年,索非布韦被美国FDA批准上市,高治愈率使其成为丙肝治疗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
随后,以杜锦发为首席科学家,真实生物集结了由党群、郭昌月等“博士团”为主的管理团队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等为主的科学顾问团队,并相继在上海、深圳建成研发中心,在北京组建临床、注册和商业化团队,在平顶山建设了生产基地。
其间,阿兹夫定I期临床研究、II期临床研究等持续推进着。
2019年12月,真实生物召开阿兹夫定III期临床启动研讨会,宣告国内首款1类口服抗HIV新药阿兹夫定即将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与此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开始蔓延……
院士蒋建东的致谢词
专利虽然转让,但常俊标对于阿兹夫定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接到任务后,我们春节都没有过,立即投身实验室,开始了对抗新冠肺炎相关药物研究的应急攻关。”常俊标说,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河南师范大学为项目承担单位,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筛选”获河南省科技厅立项。
通过实验,研究团队很快将目标锁定了阿兹夫定。经研究发现,阿兹夫定对于新冠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这是因为,阿兹夫定具有广谱抑制RNA病毒复制的作用,新冠病毒虽然有别于HIV病毒,但同属于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病毒。阿兹夫定作为一种抑制病毒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核苷类似物,能特异性作用于新冠病毒RdRp,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2020年年初,当河南科研团队对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进行应急攻关研究的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蒋建东也带领研究人员成立了新冠药物科研攻关项目小组。他们筛选了近500种上市药物及候选化合物,从中发现有60余种药物在细胞水平具有抗冠状病毒活性。从这60余种药物中,找到两种“有前途的抗冠药物”,阿兹夫定是其中之一。
作为阿兹夫定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真实生物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也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助力——为着同一个目标,众多科研临床团队投入到阿兹夫定临床试验的工作中。
“临床试验显示,阿兹夫定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核酸转阴率、明显缩短转阴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未见明显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常俊标介绍,作为小分子口服药物,阿兹夫定还具有给药便利、靶点保守、易生产存储等优势。
2021年7月20日,阿兹夫定迎来第一个高光时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真实生物申报的1类创新药阿兹夫定片治疗HIV适应症上市。
2022年 7月25日,阿兹夫定攀登上更高的科学高峰,在创新药领域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阿兹夫定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自主知识产权口服抗新冠药物,也是河南首个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
“真实生物和河南师范大学的化学老师,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药生物技术所、药物所、昆明所、动物所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专家,北京地坛医院、武汉中南医院、河南省的医院等十多所医院临床试验的人员,北京大学统计学的专家,北京协和药厂的工程师……”2022年7月28日,第十四届健康中国论坛,蒋建东逐一感谢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参与阿兹夫定研发的相关单位。他表示:“新药研发难度极大,合作、配合起到了决定性的关键的作用。”
02 阿兹夫定与创新河南
“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目标一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又要把科研做在中原大地上,及时充分转化科研成果。”
1类创新药有多牛?
在1类创新药的维度上,阿兹夫定是河南“零的突破”。
在自主知识产权口服抗新冠药物的维度上,河南是全国的“零的突破”。
谈及得知阿兹夫定片获批时的感受,常俊标一度哽咽:“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因为坚守才看到希望。”
1类创新药意味着什么?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药品注册按照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进行分类注册管理。
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分为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化学药品。
1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指含有新的结构明确的、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临床价值的药品;
2类:境内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药;
3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境外上市但境内未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
4类:境内申请人仿制已在境内上市原研药品的药品;
5类:境外上市的药品申请在境内上市。
阿兹夫定片作为化学药品的1类创新药,意味着其独创性不仅在国内,也包括境外。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创新药注册申请1886件(998个品种),同比增长76.10%;受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2412件,同比增长55.81%;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389件,同比增长20.43%。
而从最终结果看,2021年审评通过的创新药仅47个,且该数据创历史新高,创新药上市获批的难度和价值可想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阿兹夫定为附条件审批,其背后是国家鼓励创新药发展的时代背景——2019年12月1日起,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开始施行,这是药品管理法时隔18年后第一次全面修改。为加快新药上市,此次修法释放了一系列制度红利,其中包括附条件审批制度。对于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以及公共卫生方面急需的药品,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显示疗效,并且能够预测临床价值的可以附条件审批,这一制度缩短了临床试验的研制时间,使急需治疗的患者能第一时间用上新药。
两年零五个月,累计研发支出达2.84亿元
虽然使用了附条件审批的“加速包”,阿兹夫定上市背后,付出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依然是巨大的。
真实生物相关负责人用3个“10”描述这段艰难岁月——研发10年、投入10亿元、成功率10%。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院内杂草丛生,众人开玩笑称,草比人高。
推动创新药上市的过程中,资金就像是延续生命的血液,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
真实生物近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的上市申请书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5月,真实生物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是6.8万元、137.6万元、845.1万元,在此期间分别亏损1.51亿元、1.97亿元、2.18亿元,累计亏损5.66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真实生物表示,主要用于研发投入、资本开支及销售费用等。其中,过去两年及今年前5个月,真实生物累计研发支出达2.84亿元。
钱从哪儿来?
据介绍,除了公司前期的各种投入,2020年11月,真实生物完成A轮融资,由倚锋资本独家领投,融资用于创新药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等。
2021年8月,真实生物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倚锋资本、盈科资本领投,迪赛诺、亚商资本、富强金融跟投,所融资金用于产品研发、临床项目注册和已获批上市的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拓展等。
此外,政府也为创新发展提供各种扶持。
其中,2020年,真实生物获得平顶山市“鹰城英才计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同年,真实生物“阿兹夫定(FNC)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研究”项目获得市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扶持。
据省科技厅官网显示,近年来,国家科技部、河南省科技厅先后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攻关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对常俊标主持的抗新冠药物筛选及研发给予持续支持,累计投入财政经费近3000万元。
“万事俱备,只欠总局批文”
真实生物的注册地和总部,位于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阿兹夫定的上市,是当地市委、市政府的“心头大事”。
2019年5月7日,时任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现任平顶山市委书记)与真实生物新药研发团队举行工作会谈,就加快推动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新药申报上市、企业上市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据不完全统计的公开报道,自2019年至今,张雷明曾先后8次参加真实生物相关活动。
2021年12月15日,《平顶山市人民政府与河南师范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平顶山市市长赵文峰出席仪式。
平顶山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孙国权介绍,今年上半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明确由市场监管局牵头,为阿兹夫定片新药上市做好服务。当时真实生物需要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4月18日,平顶山市市场监管局将企业材料向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送;4月25日一早,孙国权就跑到郑州,询问审批进度。得知当天上午有可能出证,孙国权就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等着。许可证出来,他第一时间拍给企业负责人,通知让他尽快来拿。
“4月份之后,基本上天天都要去企业,也记不清到底跑过多少趟。”平顶山市市场监管局药品科科长鲁彦豪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药品生产许可证下来了,还需药品GMP认证。其间遇到疫情管控,为了如期完成GMP认证,平顶山市市场监管局食品药品检验所为企业提供相关检验仪器、设备、试剂,并派出5名检验专业人才支援企业。最终,企业药品GMP符合性检查资料于5月10日完成上报,专家组5月13日完成企业GMP符合性检查现场检查工作,提前2天完成任务。
当阿兹夫定相关检测通过之后,孙国权长舒一口气,给张雷明发了条微信:“万事俱备,只欠总局批文。”
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不是偶然
阿兹夫定出自河南,不是偶然。
2021年9月7日召开的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首位。此后,创新河南跑出“加速度”。
2021年7月17日、9月23日、10月20日,河南相继揭牌了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三家省实验室。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原科技城举行。
2022年2月23日至24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平顶山市调研。在真实生物,楼阳生察看生物药剂制作过程,了解研发人员工作生活情况,指出要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以干事平台、贴心服务、人文关怀留住用好人才,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让科学家专注创新、企业家安心创业。
2022年3月22日,第二批省实验室和省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省委书记楼阳生为3家省实验室、13家省中试基地、15家省产业研究院揭牌。楼阳生在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目标一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敢于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又要把科研做在中原大地上,及时充分转化科研成果。
河南的一系列动作,释放了坚定不移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道”的强烈信号。
2022年1月6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在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
据了解,2021年河南省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30%,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万家、总量居中西部首位。
阿兹夫定获批上市,正是创新河南的缩影。阿兹夫定是第一,但不是唯一,更多的创新药正在研发之中。
河南省药监局党组书记雷生云此前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表示,实现医疗需求大省、中药产地大省的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河南正在稳步疾行。阿兹夫定是河南省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为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实开了个好头。
目前,常俊标教授团队研发的抗肺癌1类创新药物“甲磺酸哆希替尼”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研发的治疗脑卒中1类新药“布罗佐喷钠(BZP)”正在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除了阿兹夫定,真实生物也有其他多项新药正在推进。2021年10月,河南首批省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揭牌,河南省现代医药产业研究院正式落地真实生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在抗肿瘤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肺癌治疗药物——哆希替尼,正在实施Ⅰ期、II期临床试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脑梗治疗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此外,除了新冠肺炎治疗,真实生物也在研究探寻阿兹夫定未来在更多疑难疾病治疗上的可能性。阿兹夫定治疗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更多的新药研发产业,正在中原大地上布局。
近日,《河南省促进生物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十四五”末生物经济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支持郑州、新乡依托生物医药基础雄厚、科研院所集中等优势,打造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支持南阳建设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临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河南省在建规模最大的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创新创业基地。
03 阿兹夫定未来之路
从原料供应到最终成为片剂,阿兹夫定中间要经历哪些环节?阿兹夫定出厂后如何市场化?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阿兹夫定原料药生产车间、固体制剂车间等,近距离感受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的生产过程。
原料药在新乡生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7月30日,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位于新乡市的上市公司拓新药业,这是一家抗病毒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拓新药业子公司新乡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乡制药)是真实生物的合作伙伴,拥有阿兹夫定原料药的生产许可,主要为真实生物供应阿兹夫定原料药。
新乡制药的阿兹夫定原料药生产线,于今年4月份通过了河南省食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的现场检查,正式拿到生产资质。
据新乡制药副总经理何滨介绍,由新乡制药生产的阿兹夫定原料药,作为药物主要有效成分,将在治疗新冠肺炎中起到关键作用。
在阿兹夫定精干包(精制、干燥和包装工序的简称)车间,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看到工人们忙着用聚乙烯、铝箔等包装阿兹夫定原料药,每5公斤为一包,包装后再密闭装入专用储存桶内,然后进入成品仓库。阿兹夫定原料药需在25℃以下的专用仓库里储存,这样才不会影响药品的稳定性。
“目前,新乡制药阿兹夫定原料药生产线已经具备量产的所有条件且已经能够持续生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未来,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节奏。”何滨说。
在平顶山投产,年产能约为10亿片
原料药从新乡制药生产之后,就要运往片剂生产线。目前,阿兹夫定片的生产企业包括真实生物和北京协和药厂。
8月2日上午,阿兹夫定片在平顶山投产后,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了真实生物的固体制剂车间,探访阿兹夫定的生产过程。
在固体制剂车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阿兹夫定片在这个车间要经过颗粒、压片、装瓶、外包装等工序,一台压片机,满负荷每小时可以生产24万片。
据了解,平顶山建设的阿兹夫定生产厂房,总建筑面积约为22262平方米,年产能约为10亿片剂阿兹夫定,未来制剂年产量或将达到30亿片。
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毅表示,下一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将重点支持真实生物提速生产、扩大产能,持续采取专班跟进、专人负责的方式,紧盯药物生产环节遇到的困难问题,综合调动区直各职能部门联动配合,点对点、一对一协调解决,尽力服务企业提速发展。
驰援一线,药品已运抵海南、新疆等地
事实上,在阿兹夫定研发过程中,先后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与真实生物合作公告,但多数是框架合作协议,并没有实质性的生产或销售合作。
7月25日,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与真实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推进双方联合开发并由复星医药产业独家商业化阿兹夫定等事宜达成战略合作。
根据合作协议,复星医药产业享有合作产品的独家商业化权利,商业化包括经销、进口、出口、销售、推广等行为。
近日,海南、新疆等地疫情来袭,8月11日,复星医药产业联合真实生物紧急调配阿兹夫定片驰援全国多地,目前药品已陆续运抵。
复星医药产业在回复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紧急驰援多地的阿兹夫定都用在了抗疫一线,即定点救治医院,市面上暂时买不到。
在价格方面,按照各地医保挂网价格,阿兹夫定片定价每瓶270元,每瓶35片,每片1mg。用法用量为空腹整片吞服,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至多不超过14天。
上市募资,为阿兹夫定后续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8月4日晚,真实生物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独家保荐人为中金公司。
真实生物称,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核心产品阿兹夫定的制造及商业化,此外还用于阿兹夫定治疗HIV感染、HFMD及若干类型血液肿瘤的临床开发,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等。
真实生物表示,凭借公司先进的技术平台及强大的研发能力,公司已建立广泛且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尤其是在抗病毒药物领域。
截至目前,真实生物在中国拥有17项专利及待批准专利申请;在海外拥有23项专利及待批准专利申请。此外,真实生物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持有12个商标及在中国内地持有8个待批准商标申请。
同时,在申请书里真实生物也公布了未来发展战略:快速高效地推进阿兹夫定治疗COVID-19及HIV感染的商业化及上市后监管流程;通过内部研究快速推进临床前或IND阶段候选药物;继续扩大研发平台及扩大产品管线,增强生产和商业化能力,以支持日后商业化活动;通过内部培养及招聘加强人才培养。
为全球疫情防治做出中国贡献
真实生物在上市申请书里提出,计划寻求将阿兹夫定列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近日,这个愿望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回应。
8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通知,将阿兹夫定片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明确该药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表示,按照基本医保有关规定,为更好保障诊疗需求,凡被列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药品,可以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阿兹夫定片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后,参保患者使用该药时医保基金可按规定予以支付。
“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对阿兹夫定开展研究。”常俊标说。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药物上市后,要持续开展药品上市后研究,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进一步确证,以便加强对已上市药品的持续管理。“希望未来更多的团队、更多的平台能生产、研发出更多河南造的创新药!”
“我们将切实履行好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全面加强阿兹夫定片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药品生产经营持续合法合规。”真实生物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真实生物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争取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为全国乃至全球医药产业发展贡献河南力量、平顶山力量。
阿兹夫定全产业链落地河南,正在为全球新冠肺炎治疗和疫情防控做出中国贡献。
2022年每月第二周刊播作品目录:
专栏首屏截图:
上半年代表作首屏截图:
下半年代表作首屏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