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

2022年07月26日10:1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7月23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数字中国”逐渐成为了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此次峰会还设置了由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联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绿色数字一带一路”分论坛,围绕数字中国建设与绿色数字发展的热点话题,深入探讨绿色数字与科技前沿技术,为中国绿色数字科技产业聚集与发展献计献策。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之快、辐射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数字技术是推进生态保护的“排头兵”和动力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已经成为社会共识。2022年6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以此,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中国、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消解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鸿沟

  数字技术为高质量生态保护持续注入新动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此前,由于生态保护领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队伍的知识、专业结构与生态环保任务快速发展的态势不相适应,我国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在数量规模、结构层次、制度政策上难以适应生态环保新形势的需要,是制约数字化生态保护人才资源培育的主要短板。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任务对生态环保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深入实施新时代数字化生态环保人才战略,提升人才质量,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而依托数字技术搭建的基础能力建设平台成为突破数字化生态保护人才培育瓶颈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国家生态环保人才数据采集体系和信息平台,开展生态环保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政策创新研究,定期开展人才工作评估和发布人才发展报告。二是要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建立生态环保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三是要继续推动实施干部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干部人才标准化建设工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点领域人才建设工程、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计划,以此消解并弥合数字化生态保护人才鸿沟,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技术价值。

  搭建“政产学研合作”的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新平台

  数字技术为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生态保护云平台注入新动能。数字时代对现实生活进行形塑的同时又创造了互联网虚拟空间,数字信息在虚拟空间的传播中被赋予更高价值,逐渐上升为大数据时代的特有资源。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互联网+生态”行动、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等,加快先进适用数字技术在生态领域的应用,赋能传统产业以新的应用场景,提高了数字技术在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体系中的贡献率,从而释放了对生态经济的放大、叠加、聚合、倍增、乘数效应。新时期,各级政府可以采取与社会资本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快加强乡村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转型,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和资源利用科学性,更好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各类数字经济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龙头作用,支持鼓励数字企业投资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打造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广泛深入的“政产学研合作”。在此基础上,各生态保护工作机构可探索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立体式多维资源交换平台,促成数据与其他资源的相互转化,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持续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海洋资源保护利用、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平。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以此激活生态保护多元要素,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催生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新产业

  生态产业是推进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促进了生态保护区生产方式的整体性变革。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让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核心手段是让“业务数据化、数据价值化”,关键技术能力是平台能力和数据治理能力。近年来,我国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有效推进“互联网+”现代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旅游、创意农业等,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生态经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数字经济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多方协同投入机制、科学评估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和人才支持体系。通过数字技术促进生态产业升级,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依托数字技术的收集、运算,实现决策分析精准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其一,数字技术实现了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以生态化为趋向和原则,强化数字经济的生态标准,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数字经济之中,使生态环境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指标。比如,深入开展“数字治污”“数字监管”提升环境质量等。其二,数字技术催化了智慧产业的创新发展。在谋划和部署数字经济时,增加生态因素的考量,提升生态因素在数字经济中的权重,让数字经济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供给保障,促进数字经济在绿色低碳轨道上运行。比如,在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时,要注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其三,数字技术推动了生态产业多元化演化升级。聚焦生态领域减污、降排、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需求,发挥数据等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同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以关键技术突破支撑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数字中国、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助推器”作用,消解弥合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鸿沟,提升数字技术的价值与变现能力,促进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将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将农村各类自然资源转化为助推农民增收的资产,将生态文明建设效用的提升与增进经济福祉、社会福祉紧密结合,从生态维度为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提供解决方案,以数字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大发展。

  作者:马子红(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社会智库专项重点项目“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产业发展的环境风险治理机制研究”[SHZK20222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