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母子同游,母亲已受伤。郑锐强摄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团队与汕头大学刘文华研究团队合作,在《海洋科学前沿》发表研究论文,整合了深海所与汕头大学2015年至2019年间个体照片数据库,对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中华白海豚进行种群建模,以评估该种群动力学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种群;该中华白海豚种群存活率在调查期间存在较大波动,提示该地区存在高强度的海洋应激源/压力源。
该研究首次揭示该海域中华白海豚近期正经历较快的种群衰退,种群数量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下降了1/3,并强调高分辨率数据对掌握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性。
中华白海豚是驼海豚属四个物种之一,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易危”级物种,主要分布在从东印度洋贯穿东南亚直至中国中部长江入海口的近岸浅水海域。
在我国,中华白海豚零星地分布在东南沿海,包括厦门湾、台湾岛西海岸、珠江口、湛江、北部湾(包括三娘湾)和海南西南海域。深海所团队等研究发现,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存活率(0.88~0.92)要显著低于厦门(0.976)、台湾(0.985)和香港(0.980)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存活率。
此外,研究团队发现成年雌性的存活率较为稳定,但青年和未知性别成年个体的存活率在短期内剧烈波动。据此,研究团队提出调查海域中华白海豚在2015—2017年可能存在某种致死性的海洋应激源,造成该种群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了种群快速衰退。(张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