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丨 十年,见证文物“活”起来

2022年05月07日12:3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博物院首席讲解员陈莹莹

  “各位来宾,欢迎您参观河南博物院!希望我的讲解伴您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10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如愿通过考试成为河南博物院讲解员。

  拿到10万字的讲解词,感觉沉甸甸的。这是责任、荣誉,更是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看到吃饭、走路都在熟悉讲解词的小伙伴们,自知天分不高的我暗自加力,拿到上岗证的那一刻,奔涌的泪水洗去了疲惫,满是喜悦和自豪。

  上岗后,我根据不同的观众定制不同的讲解路线和讲解内容,给“陈莹莹”的273条观众留言和9封感谢信是“认真讲解”的注脚,因人施讲的背后是我房间里堆起来2.5米高的图书资料和12本读书笔记。

  “大家好,我是河南博物院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成员陈莹莹。”2012年,我有幸成为河南博物院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一员。回想连夜用瓦楞纸赶制道具、拿蜡笔绘制展板的日子,虽苦亦甜。从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到可歌可泣的近代英雄事迹,宣讲团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博物馆、了解了中原文化。

  “同学们,我是萤火虫老师!”2015年,河南博物院进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精准施策开展分众化教育阶段的新探索。我因一篇博物馆社会教育相关的论文发表引起团队共识,成功晋级“河南博物院研学导师”。从2015年到2020年,博物馆越来越“热”,河南博物院“特约讲解”共实施701场,举办“国宝守护人”和“博物馆里的成语故事”两个特训班10期共49班,几乎场场爆满。特训班孩子们从一开始对馆藏文物、历史文化的懵懂到结业时的娓娓道来,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文化自信让我深感欣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博物院线上课程开讲了。我是莹莹老师!”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博物馆“线上+线下”课程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佳形式。直播、抖音短视频、微博、微信均是我们的舞台。从编写脚本、出镜、拍摄到剪辑、合成,一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团队应运而生。2021年我们主持策划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课程之‘鼎的自白’特约讲解”荣获全国首届十佳文博社教案例,我们的博物馆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10年,从博物馆讲解员到宣讲员,从社教活动老师到研学导师,再到线上主播;从变换的身份到多元的讲解,每一步都是我们成长的烙印,见证着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飞入千家万户、飞进亿万观众的心里。

  (河南日报记者温小娟 整理)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