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语视频丨总台记者独家探秘冬奥会开幕式“地面显示系统”

2022年02月05日11:19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昨天(2月4日)刚刚圆满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巨大的LED舞台惊艳了世界,不仅面积创世界之最,防雪、防冻、稳定、抗压等特性也是世界领先。如何做到确保每一块屏幕万无一失?来看总台记者发回的独家揭秘。

  总台记者 许梦哲: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核心区域,那么在开幕式上惊艳了全世界的那块地屏,就在我的脚下。这块地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块LED的地屏,面积达到了10552平方米,像这样的四四方方的LED模块一共用了42000多块,如何保证每一块LED屏都能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在正式演出前,我们的工作人员仍然在地屏上做这种平推式的检查。那么它除了大,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方。

  开幕式“地面显示系统”不仅要实现8K超高清视频播放视觉体验,同时还要满足舞台耐磨、结构承重、防水防寒以及电气安全等特性,这对地屏的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具挑战的是,传统的地屏也没有经历过冬季室外环境的考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冬奥专项办 技术负责人 王缜:首先就是说环境识别上来讲,早期的一些设计它还是没做到的。比如说震动,传统的没有那么多噼里啪啦震动。因为它过去就是个显示,现在还是个舞台。第二个就是说雨雪,对有水的条件下,它是这个不同材料通过温度变化,它这个收缩率不一样。我们过去认为不可能出现漏水的地方,它经过变化会漏水。一个是力学,一个就是环境,这是我们的一个很大的(影响),还有就是表面处理是非常头疼。

  负责开幕式“地面显示系统”的建设团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航天人”首先给传统的LED屏幕穿上了一层特殊的“防护服”。

  总台记者 许梦哲:区别是什么呢?你看这个外面还有一个蒙板,其实就是个保护装置,第一呢,从视觉上可以让我们的地屏能够凸显出那种冰块儿的朦胧的感觉,而不是说那么亮。第二呢,就是我们开幕式上那么多演职人员,会在地屏上做大量的动作,包括我们的轮滑也会在上面滑行,它也是起到了一个承重的作用,每一平方米的这个承受的重量呢,必须得超过500公斤以上,我们的设计要求是这样的。

  外部压力顶住了,接下来难点就来自地屏本身。4万多块屏幕来自不同的厂家,从设计到质地都有一定的差别。如何让它们实现“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色差就是头号难题。

  总台记者 许梦哲:我刚才跟工作人员也交流了一下,他们刚才那种平推式的,大家站一排,然后去观察地面,主要就是为了发现像这样的色块儿,虽然显示都是红色,但是从镜头里面可以看,从我肉眼上看,它是有色差,是有问题的,所以这样的模块工作人员会把它拿起来换掉。

  经过悉心调校,在开幕式正式彩排前,地屏颜色的相似度就能够达到99.78%,肉眼几乎看不出任何差异。实现了所有显示装置的色彩、色温、亮度显示一致,将导演团队的艺术想象转化为技术层面的规格参数。

  开幕式上的地屏舞台呈现出了完全颠覆传统的演出舞台空间结构,演员表演与地屏展示完美融合。地屏和演员是如何实现互动的呢?很多网友都在猜测,如此巨大的一块屏幕难道是触屏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冬奥专项办 技术负责人 王缜:轮滑也好,还有小孩最后那个和平鸽也好,它上面有几个摄像头跟踪这个(演员)位置,它迅速地利用这个位置,然后在计算机里头,服务器里头算。给出的一个地屏的反应,叠加到地坪显示系统中间去,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层(显示动作)。道理很简单,但实际上它就是实施性要求高,就是在捕捉那一帧以后,能不能快速地去算,用算法算出来,然后跟踪这个方向。

  “航天人”用探索浩瀚宇宙的智慧,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发射火箭的严谨,确保演出万无一失。2月4日,在开幕式正式开始前,大家仍然在对“地面显示系统”反复查验,甚至不放过任何一颗灯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冬奥专项办 工程师 付英杰:屏幕本身的质量,例如灯珠是否损坏?线路是否有问题?主要关注这一块。目的就是为了演出的时候这个屏幕能完美的呈现画面,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不留遗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冬奥专项办 技术负责人 王缜:这种重点重要任务,我们说对它的(思想上的)理解比发射一枚火箭要求还高。就是你做再多准备,到2月4号8点你必须准时,你没有任何理由去说,它今天遇到了什么事能推迟,但火箭可以,所以这个难度就是比较大。

  (总台央视记者 许梦哲 郑新宇 任生圆 袁成刚)


编辑:娄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