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中新时评:传统与当下相遇,北京冬奥会展现“可感”的中国
中新社北京2月4日电 题:传统与当下相遇,北京冬奥会展现“可感”的中国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农历壬寅虎年大年初四,时值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立春”。奥运之火将再次照亮“鸟巢”,点亮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中国春节的这次“相遇”,也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五千多年灿烂辉煌中华文化的“再相遇”。
作为一种世界语言,体育有远超赛事本身的内涵。举办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理解的延续,也是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的一次“自我表达”。
2008年,世界领略到人文北京、人文奥运的独特魅力;如今以冰雪为媒,北京冬奥会正展现一个文化上更加鲜活可感的中国。
这种“可感”在于“活化”中华文化,让传统与当下由冰雪相遇、相互激荡。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进程,始终与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同步,尤其是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提前实现,中国冰雪文化传统加速融入现代体育。
“冰雪”从历史中走来,与当下产生情感连接。人们注意到,抢等作为古代的滑冰比赛,类似于现代的短道速滑,打滑挞则神似今天的高台滑雪。从新疆阿勒泰洞穴的滑雪岩画,到冰嬉被确立为清代“国俗”,再到今天冰雪爱好者涌入各地冰雪场,冰雪的厚重历史与现代发展被清晰梳理并融为“一脉”,传统文化内涵得到唤醒激发,中国冰雪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逻辑更加清晰。
“冰雪”走出竞技赛事圈,和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多了“共鸣”。财神爷抛出“雪如意”、关羽用大刀打“现代冰球”、“遇见北京冬奥,古人坐不住了”……这些融合古老传统与现代创意的冬奥新表达,正推动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冰雪运动,也让历史人文变得“栩栩如生”。
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更体现在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度融合,也让国际社会认识一个更“可感”的中国。从灵感来自西汉长信宫灯的火炬接力火种灯,到借鉴传统文化符号“如意”造型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再到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颁奖花束,冬奥设计无不融入传统元素。各国运动员也在借赛事体验和融入中华文化,一些国家花滑选手将在北京“入乡随俗”选择中国风曲目。中外视角汇聚于此,正共同搭建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空间。
但更重要的“可感”,在于价值理念层面的中西融合。奥运会起源于西方,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绝不意味着欧洲化或西方化,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使奥林匹克文化将传统与当下、东方与西方文明融为一体。
在疫情和局地冲突使国际合作意愿降低的背景下,举办一届“更团结”的冬奥会更具世界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蕴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团结友爱、公平竞争、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高度契合。东方大国的“和合精神”可以为当下各国超越分歧,缔结团结、友谊与和平提供参照。
正如在体育赛场,为最高奖项而比拼与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并不矛盾;赛场之外,深化对彼此的尊重和友爱,有助于各国“一起向未来”。一个“可感”的中国,正藉由本届冬奥会,为人类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愿景提供更包容多元的理念选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