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敦,是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也作为礼器使用,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后期。
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是虺纹铜敦,它是一件战国青铜器,高19厘米,口径20厘米,重1.6千克,平顶山应国墓出土,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铜敦整体如球形,上部为器盖,上有三个圆环,下半部似鼎身,有三兽蹄足,两侧各有一圆环形耳,器身饰有细密、多层规律蟠螭纹,纹饰细腻。与其他很多青铜食器不同的是,青铜敦的盖子打开后倒置,也可盛放食物,就像碗一样。器盖的三个环形小耳正好形成三角支撑点,使其可以稳稳地安放在案几上。
战国时期是史学家对春秋之后、秦灭六国之前的历史时期的称谓,是我国继东周列国以来的又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促进,相互发展。手工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样一个通身浑圆的器型,在铸造时,需慢慢打造,工艺十分复杂耗时,加以细腻繁缛的纹饰装饰,可见当时这个地区的青铜器铸造水平、制模水平已经到达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