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感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2021年06月15日12:18

来源:大河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百年大党,百年征程,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斗争、一项项成就、一位位英模,都令人震撼,感人肺腑,让人深省。对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认识都有新的升华。本人通过学习,更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启迪了智慧,鼓舞了斗志。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为我们党的伟大,深感骄傲与自豪。正如一名言所说:“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义,我们才能发现未来的意义。”

  一、信仰的伟力

  党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坚如磐石的信仰,坚不可摧的信念,坚贞不渝的忠诚,引领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漫漫征途,我们党用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辟新的征程。

  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就是这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前行。那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奋斗岁月,以及红军将士所展现出的革命壮举,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

  长征,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出发,途经11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两万五千里,光牺牲营以上干部就多达430余人。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有8.6万人,湘江一战,红军就只剩下了3万余人。数万名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了清澈的湘江水。红34师遭遇残酷战斗,师长陈树湘壮烈牺牲。令人肝胆欲碎的是,陈树湘师长在战斗中腹部受重伤,肠子外泄,他以超人的毅力把肠子收回腹中,用绷带扎紧,继续指挥战斗。战友们劝他撤离,他说:掩护中央机关安全渡江是他的使命,在危急时刻撤离就是失职。战斗快结束时,他因伤重昏迷被俘。在押送途中,他在敌人的担架上苏醒,发现被俘,他就解开绷带,从伤口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正是:“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

  这里,蕴含一个重要问题,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胜一切而百折无悔?是信仰,是信念,是信心。试想,假如没有对共产党的信心,没有对革命目标的信念,没有对革命一定胜利的坚信,那长征途中残酷的战争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穷凶极恶的敌人,怎能去战胜?一句话,在千难万险中跋涉,在枪林弹雨中战斗,征途再难,也扑不灭心中的“灯”!军旅作家王树增在《长征》一书中动情地写道:“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何等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正是因为红军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成功的奥秘”。

  为了颂扬红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毛主席曾写下一首诗《七律·长征》,他以精炼之笔、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度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诗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事实证明,“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由此联想,我们党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秉承自身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从诞生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在世人眼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真可谓:“有史以来最励志的创业故事”。曾经到过中国的埃德加·斯诺还说,中国共产党人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学党史,就要领悟真理的力量,铸造理想信念的政治灵魂,铸牢对党忠诚的精神支柱。使我们更好地观古今、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坚定理想信念。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学史崇德,就是要在重温历史中经受思想洗礼、精神锻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精神。

  二、根基在人民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通过党史学习,使人更深刻感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为人民而生”,党“因人民而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他把人民大众比作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党的根本宗旨。1946年3月,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他的随行记者如此描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中枢:“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高达203次。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南阳,在淅川九重移民村考察时,又进一步强调:“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我党我军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但一次次都能化险为夷、赢得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古语云:“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里,有件事,使我感受特别深刻。那是1951年6月,“香玉剧社”副团长常香玉,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遭受敌机轰炸,义愤填膺,彻夜难眠,她决定用义演募捐方式,捐献一架战斗机。从那时起,剧社59名演职员不辞辛劳,辗转6省市,行程万余里,演出180多场,观众达31.23万人。常香玉的义演,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小孩捐出零花钱,姑娘变卖首饰,老人拿出家底······据统计,从1951年6月至1952年2月,全国人民支援前线的捐款,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就是这样,亿万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节衣缩食,咬紧牙关,也要让自己的飞行员开上战斗机,从而凝聚起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正如毛主席所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由此我想,历史为什么选择共产党?我们党为什么能从一艘小红船成长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答案就在,我们党始终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的无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对艰难困苦,面对强大的敌人,能始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迎难而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这件事,又使我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惨烈的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动员,四方支援,其结果,在短短两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完成修复加固,150万农房全部重建完成,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完毕——在这一片废墟上,矗立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家园!想想看,这在人吃人的旧社会,有可能吗?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可能吗?没有“地震无情人有情”的团结奋战,有可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三、可靠“主心骨”

  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49年以来在中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面对此情,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国340多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奔赴战场。除夕,白衣执甲以命护命,海陆空三军医疗队雷霆出征。一封封舍生忘死的请战书、一张张勒出印痕的脸庞、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成了全国人民最难忘的镜头。“我是党员,我先上!”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建设方舱医院,4万多建设者并肩作战······事实使人看到,历史的天空里,家国情怀的光芒熠熠生辉;时间的长河中,家国情怀的源流绵绵不断。他们,被称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疫情防控中,我们党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国确诊患者的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上至104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都得到精心救治,治愈者中80岁以上老人,就达3600多人。一句话,疫情防控,能治尽治,始终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封闭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挑战巨大的艰难抉择,但为了对全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负责,中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决断力,果断采取了悲壮的“封城”之举。事实使人感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理念,更是行动!

  所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认为:“面对这种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动情地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更深刻地指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由这次疫情防控,不禁又使我联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江南消灭血吸虫的斗争,那也诠释了党对人民无限的关心与爱护,真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956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最后,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的危害。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消息。毛主席读后,十分欣慰,第二天早晨,便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的喜悦心情。他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诗曰: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由这次疫情防控,联系到上世纪消灭血吸虫的斗争,难道我们不感到我们的党,始终是人民可靠的“主心骨”吗?

  四、反贫困壮举

  摆脱贫困,始终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全球面临的难题。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千年宣言》,制定了到2015年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在2005年,提前10年实现了这一目标。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又提出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设定的减贫目标,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千千万万基层干部把心血和汗水洒在田间地头,“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习近平总书记说:“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这里,人们都有清晰的记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这是多么的鼓舞人心啊!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解放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到建立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在我的记忆中,中央发了许多“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的事。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上下同欲者胜。”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重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同时,中央对脱贫攻坚,也给予有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就达1.6万亿元。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彰显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力量!当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还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今日中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中国从一穷二白起步,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社会憧憬,已经变成现实。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也赢得国际社会的一片赞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说,过去十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英国一位历史学家说:“中共百年发展历程,震撼人心。”德国一位学者还写了这样一本书:《红天鹅——中国独特的治理和制度创新》。

  回想解放之初,美国一些政客,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人解决不了自己的吃饭问题”。现在在铁的事实面前,我们可以明白地、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让你们的种种谬论和偏见,统统见鬼去吧!当年,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五、铸牢英烈魂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我们要切切实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有无数英烈的事迹,感人至深。从南湖红船“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后是多少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不畏强暴,不惧艰险,枪林弹雨,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他们,挺起脊梁,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用忠诚和信仰,换来了祖国的山河无恙。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气概,如日月一般,朗照乾坤,指引我们奋发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敌人面前沉着镇静、处变不惊,狱中饱受酷刑,但始终大义凛然,他以坚贞不屈的言语告诉敌人:“不必多说,开枪吧!”最终在反动军阀的绞刑架下英勇就义。他曾豪壮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28年3月,革命家夏明翰,在武汉被敌人逮捕,刑前他大义凛然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坚持真理的瞿秋白,哼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赴死,微笑饮弹。生前,他曾惊天呐喊:“为中国革命而死,是人生最大的光荣。”李大钊、夏明翰、瞿秋白等革命先烈的事迹流芳千古,大无畏的精神,也融入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1934年11月,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于1935年8月英勇就义,他的精神和不朽名句,仍激励我们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长征途中,涌现出无数忠于党、忠于革命、舍生忘死的英烈。他们的名字,有的不为人知,但他们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红军爬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而他自己,却被严寒活活冻死。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班长悉心照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不惜牺牲了自己。有个小战士说:“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有些红军小战士,不知道往前走是什么地方,但他们抱着一个信念:只要跟上部队,跟着党组织走,就一定能见到光明。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一个又一个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领导东北抗日活动的女英雄赵一曼,当凶恶的敌人残酷地拷打她时,她始终未吐露一点儿有关抗日联军的情况。为与日军血战到底、永不屈服,有八位抗联女战士,相互搀扶,昂头挺胸,投江自尽,这就是“八女投江”的故事。还有,浴血抗战、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杨靖宇烈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壮烈牺牲。 “打开肠胃,鬼子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鬼子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联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这些抗日将士,都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他们,都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力量。

  有篇报道,题目叫《囚歌》,它展现的是叶挺将军被国民党扣押后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他写下如此豪言:“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是无数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献出热血和生命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有将近20万英雄儿女,为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从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邱少云,到用胸膛堵枪眼的黄继光,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在建设和改革年代,无数英模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用心血和汗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被称为建设的楷模、改革的先锋、民族的脊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盐碱、内涝,“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临终前他向组织提出唯一要求:“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铁人王进喜,危急关头舍身跳进泥浆压井喷,喊出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在科技攻关创新中,无论是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还是“天眼之父”南仁东、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等,无一不是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此等等。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据统计,在革命战争、保家卫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壮烈牺牲的烈士达2000多万人,而留下姓名的,只有196万人。革命时代冲锋在前,建设时代吃苦在前,改革时代奋斗在前,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英雄永在,英灵长存。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革命英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身上彰显出来的不畏强敌、不惧牺牲、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永远不朽。“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烈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没有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奋斗、牺牲奉献,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我们要在学习弘扬英烈精神中接受洗礼,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成为激励在新长征路上奋力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

  党史是明灯,也是号角。学史崇德,就是要以英烈为榜样,强化自己的党性修养。“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终身的“心学”,是必修课。在革命年代,党员干部面对的是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的则是名与利、得与失的考验。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创造出新的历史辉煌!

  本人的决心是: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为党增添正能量!

  南阳市委政研室退休干部 张举贤

  (写于2021年4至5月)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