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要扛起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理解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因此,要深刻认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黄河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居于母文化的本体地位,是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河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使命和担当,河南要发挥黄河文化根和魂的优势,深入挖掘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构筑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
认识黄河文化的思想内核和主要精神。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完整识别人文历史上“黄河文化是什么、为什么”的基本问题,从思想上解决“黄河文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黄河有上亿年历史,黄河发展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据历史和考古记载,黄河真正对人类文明起影响作用的是中下游地区,有8000多年历史,也就是中国人文历史可考的“三皇五帝”及其“沿黄史迹”。之后夏商周等都城“因河迁建”,秦汉以后直至宋金时期,王朝都城也大都建在黄河流域。历史上黄河发生6次重大改道,河道主流曾经在河南由东北折向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发生过“夺济水道”和“夺泗入淮”等泛滥决口情况,黄河出海口由北至南、上至天津渤海下至江苏盐城,流域向南漫灌至江浙大部分地区。黄河自河南西部向东北、向东、向东南、向南形成广袤的全扇形冲积平原,黄河故道及其流域遍布河南绝大部分地区。黄河文化的主要成因是便于人类自然宜居、既耕又牧生产、自给自足生活、交往交流方便、容易成风化俗等。黄河文化随着人口繁衍、自然灾害、部族战争等条件流动,主要沿着黄河流域的河道流向和人口走向进行,也是先东北向、后东南向,特别是河南黄河流域历史上长期受“选中定鼎”“立中建都”“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等传统文化思想影响,黄河文化随着人口流动和朝代更迭多次形成大的“历史洪峰”和“动力漩涡”,在河南各地乃至全国影响都极为深远。黄河文化有着忠厚、勇敢、包容、正直的思想内核,体现出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勤劳朴实的主要精神。黄河文化是河南的、中原的,也是民族的、世界的。河南大力弘扬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历史上的河洛文化、夏商周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宋文化、古都文化、大运河文化等,以及影响历史文化发展的名人、地名和姓氏文化等,追根溯源,绝大部分都出自黄河文化,都是黄河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绽放的文明成果,充分彰显了黄河文化伟大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推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举措落实落地。在全省广泛开展学习调研、专班培训、讨论交流,全面宣传弘扬黄河文化,倡导讲好黄河文化、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加大宣教力度,宣传黄河文化的政治影响、历史地位、思想内核、主要精神,让公众深刻认识到黄河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代表中华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认识到黄河文化是承载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主流、主干和主体。组建以党政部门牵头,涵盖社科界、高校、社团等专业力量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挖掘、整理和创新黄河文化的科学内涵,发挥文化统领作用,在全国率先打造黄河文化品牌。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联合黄河流域主要省份以及全国知名文化研究机构等,深入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深化成果展示,创造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用黄河文化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沛河南及中原文化,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社会,彰显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