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国第六个扶贫日之际,“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风采录”系列视频,展示一群人、一种风采、一种精神,您能看到,耄耋老人百余次深入贫困山区扶贫不倦,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成为脱贫致富领头雁,残疾人士自强不息带动一批贫困乡亲奔小康……今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陆续为您推出。
贵州黔南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山村叫麻怀村。
一条翻山小径,是麻怀村祖祖辈辈出山的必经之路。麻怀村人要出趟门,只能翻山越岭,花上三个钟头,很多人放牛放马一不小心就摔下山崖丢了性命。
最可怕的是有人生病。1993年5月16日,邓迎香3个月大的儿子发高烧,夫妻俩连夜送子求医,孩子却在翻山途中停止了呼吸。漆黑的夜,崎岖的路,成了邓迎香的伤痛。
近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到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实地采访时,邓迎香站在麻怀隧道口回忆说:“那时候是12点钟了,孩子就在我身上渐渐冰凉下去,当时我牙差不多都咬碎了。”
邓迎香决心挖出一条可以通汽车的隧道,当她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没有人支持,邓迎香就一个人凿山洞,最终村民被感动,都跟着干了起来,政府也给予了多种支持。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2011年8月16日,一条连接山内外,长216米、高5米、宽4米的隧道贯通。这个古老的村落驶入了历史上第一辆汽车。
隧道通了,出村方便了,但村里没有好的产业,大多数村民仍然生活贫困。
2016年10月,邓迎香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她决心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2017年,麻怀村集体出资,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形式,合作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打造集种植、养殖、餐饮服务、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村集体经济。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在邓迎香的动员下回乡创业。
袁端生以前在福建经营鞋厂,2016年回麻怀村过春节时被邓迎香说动,留乡创业。如今,袁端生已养了1000多头黑毛猪,村民一年能增加收入三四千元。
2016年,国家首次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邓迎香获得这一国家扶贫最高荣誉。2019年,邓迎香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如今,麻怀村已发生巨变,退出了贫困村行列,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到麻怀村参观考察。
几经苦寒,韧劲未减。如何让麻怀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邓迎香在思考中继续前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鄂平 朱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