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两会将至。
每年“两会时间”,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的相关建议和提案总是备受瞩目,因为这不仅是他们的履职答卷,更是一次民意民生的汇聚。最近,一些代表委员履职故事陆续见诸媒体。追寻着他们的履职脚步,你会发现,要当一个合格代表或委员、提一份合格的建议或提案,功夫其实在“诗外”。
首先得有脚力。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提案可不是光靠写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跑出来的。深入基层做调研、听民声、察民情,是一项基本功,少不了也不能少。
全国政协委员资艳萍准备了近10个月,亲自到田间地头察看情况、询问农户损失,向林业部门专家请教咨询,与当地政府核实最新数据,最终才拿出一份成熟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刘蕾一年下来,调研的笔记就记了10多本。跟街坊邻居唠嗑、帮贫困户修锅炉、给孩子们讲课……只要有机会,刘蕾都不忘调研这件事儿。
可见,做调研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儿,也不是问三五个人就成,需要多方了解情况,有时还得反反复复,让事实准确。
为确保自己的建议论据有出处,全国人大代表安然向国内22所高校留管干部发放了电子问卷与访谈,遇到任何模糊不清的问题,都会通过微信、电话,再一遍遍核实。
其次,还得有脑力。要交出一份好的建议、提案,光“选题准、调研深”是不够的,还得花心思、动脑子,力争“分析透、建议实”。
这方面,一些学者型代表、委员具有“先天优势”,他们严谨细致的治学作风,放在履职工作中,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霍学喜,今年就准备提交一份《关于推动新电商发展重塑农产品价值链的建议》的提案。这可是他长期调研和思考的结果,提案里对如何重塑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分析做了深入分析,头头是道。
另一位学者型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也早早开始“闭关”研究、修改自己的提案。她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是提出提案这么简单,她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助推务实管用的举措出台,在政府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
有人总结说,代表委员履职有三宝:学习、调研和思考。这话一点也不假。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不能忘,那就是要有“代言人意识”,明白自己的“代言人身份”。
代表委员们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是把人民群众的希望、建议和要求反映到大会上来,把界别群众的意愿诉求、促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之言表达出来,如此才能珍惜这份荣誉,增强履职意识,提出有分量、有思路的建议和提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邢婷婷 文字 王婵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