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镂空龙虎纹仪仗戈

2019年12月19日09:43

来源:河南博物院


  ·基本信息

  镂空龙虎纹仪仗戈,1984年发现于河南省鄢陵县王店村,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戈长20厘米,宽12厘米,是春秋时期用青铜制成。

  这件铜戈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援、内(音纳)、胡、阑、銎。援就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内是纳入的意思,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一段,胡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内和援之间的凸起叫阑,銎就是用来安装木柄的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青铜时代,战争频繁,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原料,将最先进的技术最先用于制作兵器,青铜戈就是其中的一种。

  ·器物介绍

  戈是一种横向安装在木柄一侧、刃头尖锐呈刀剑形状的金属武器,也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格斗兵器,商周古文字中凡是与兵器或军事有关的字,大多以戈作为象形偏旁,比如戟、武、戎、伐这些字。另外呢,商代甲骨文中的“我”字,就是被刻画成士兵持戈的形象。

  ·器物发展

  戈的历史很久远,在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最初的戈是石质戈头,只有援和内。后来出现了玉质的戈,作为礼仪用器使用,象征军权和政权。青铜戈最早出现在夏代,逐渐成为作战格斗的必备武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呢青铜戈的样子慢慢成熟,主要包括上下有刃、前有尖锋的援和装柲用的内两部分,柲就是竹木质的长柄木棒,上端装戈头,下端装套筒状的青铜鐏。内上还有穿绳用的孔,也就是穿,为了防止戈头脱落,在援和内之间还有阑。商代开始在青铜戈上出现胡,胡本是指“颌下悬肉”,意思就是像牛脖子下面的悬肉一样。胡出现后,可以在胡上开孔,用于绑在木柲上,在胡上开刃也更适用于车战,因此无胡戈逐渐被有胡戈取代。

  ·器物使用

  戈在实战时的用法是横击和勾啄,由于铜戈尖部锐利,压强大阻力小,所以穿透力极强,杀伤性能十分可观。当时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戈与盾搭配,盾就是干,这也就是成语“大动干戈”的由来。步兵使用的戈柲较短,一般为1-2米。而车战用的戈柲较长,可达3米。

  戈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青铜兵器,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兵器本身,渗透到古代礼仪中。戈在商周时期不仅用于作战,还能用于各种礼仪活动,比如明器戈和礼仪用戈。明器戈就是专门用来陪葬的,制作相对粗糙。礼仪用戈制作精美,常以玉或青铜为材质。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到用戈作为仪仗的记载,比如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仪礼》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君至……小臣二人执戈先,二人后,君释采入门。”讲的就是古代贵族在办丧事时,有人代表国君到场,这时候啊就要有二人举起戈作为仪仗引导他们进门。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金戈铁马”,这里的金最早是指铜,金戈就是铜戈,也就是说铜戈的原本颜色是金色的,从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二人高举着金光闪闪的戈,走在前面开路是何等的威武啊!

  礼仪用戈制作精美,就像这件镂空龙虎纹戈,装饰华丽、工艺考究,尤其是上面的龙虎形象,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和王者风范,龙更是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龙虎纹饰同时出现,就是为了表明这件戈的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力量。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其工艺之考究、纹饰之精美,实乃罕见,是春秋时期仪仗兵器中的珍品。”

  ·结语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与戈有关的成语仍在使用,常用来指代战争,比如“临阵倒戈”“同室操戈”“反戈一击”等,可见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修文偃武君王意,铸甲销戈会有期”,透过这件戈,我们仿佛看见金戈铁马的威武与残酷,仿佛听见庙堂礼乐的庄严与肃穆。同时也警示着我们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