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墙”前,红二十五军6位红军将领的塑像。刘宏冰摄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第14次常委会议召开,因为会址毗邻战略要塞花山寨,这次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会议决定,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长征。
□河南日报记者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宏冰李子耀 本报通讯员盛鹏
7月18日,出光山县城往西南,沿着新修的X008线前行至X022线,遥看小潢河畔绿浪翻滚,鲜亮小村星点错落,不觉间掠过十余公里山水画廊,已到达文殊乡花山村周洼村民组。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第14次常委会议在这里召开。因为这里毗邻战略要塞花山寨,这次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
会议决定: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实行长征),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二十八军,由高敬亭统一指挥,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周洼不大,扇子山将其三面环绕,南依互为犄角的犁铧山和神磨石岭(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将其改称“红军山”和“长征岭”)。山上绿树繁茂,村前水塘清可见底,塘沿茂林修竹,把十余幢古旧民居映衬得越发沧桑。当年徐海东为纪念牺牲的红军将士,命人栽下的几株竹子早已成林,村民砌埂护竹形成竹园并称之为“海东竹园”。
绕过竹林,豁然开朗,后来修建的高大的“红军墙”前,鲜红的红二十五军军旗招展、党徽闪耀,旗下挺立着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和程子华等6位红军将领的塑像。
走进保存完好的土坯瓦房,墙上挂着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暨各种有关花山寨会议的史料简介。85年前红军将士们惊心动魄的往事,随着文殊乡文化站站长从平的精彩讲述,鲜活再现。
跟随从平依次走过挂着“红二十五军保卫处”“红军指挥部”的土坯房,来到当年的花山寨会址,一样的土坯墙,一样的灰瓦顶,房内恢复成当年的模样,当时开会时用的桌凳、脸盆、茶具等用品犹存。
从平说,花山寨会议旧址,包括周洼会址、红军将领旧居群、警戒部队驻防的花山寨和花山湖。徐海东曾登上东北方向的花山寨山顶察看地形,在四周路口设下哨卡。与花山寨遥相呼应的红军山、长征岭等几座小山上都修筑了防御工事,安排了瞭望哨。
“这里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已经载入史册。花山寨会议,是红二十五军前途和命运的转折点,是红二十五军走向战略胜利的新起点。”自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光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詹军自豪地说,“红二十五军长征亲历者和当今的党史研究者都认为: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北上抗日;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和壮大。”
花山苍翠,青史留名。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率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担当“先遣队”的历史使命。留下的部分武装也重建为红二十八军,英勇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发展壮大到3000余人,直至1938年,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