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两会首开“委员通道”,大河报首个发问!委员的这句心里话亮了

2019年01月14日15:43

来源:大河报·大河客户端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杨书贞 摄影 许俊文

  【核心提示】

  1月14日下午的河南省人民会堂一楼大厅华灯璀璨。两点十分,今年两会首次开启的“委员通道”正式亮相,6名来自农业、经济、法治、医疗等战线的委员接受媒体集中采访。这是省政协大会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通道采访的形式讲述委员心声。大河报记者获得首个提问的机会。大河报持续报道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问题也得到“通道”委员的重点关注。

  【现场】本报记者首个发问,关注“一个馒头”

  当天的“委员通道”现场聚集了全省各路媒体记者,主持人宣布开始提问后,媒体记者蜂拥举手要求提问。大河报记者杨书贞率先抢到机会,首个发问。

  民生之本何所系?身上衣裳口中食!

  情牵民生的大河报更加关注百姓口中的一个馒头、一碗饭。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如何从高产迈向高质。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加快,河南粮食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又将如何应对?全国知名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委员通过一个小故事娓娓道来。

  【关键词】粮食生产

  故事一:从“小店招牌”到“中国碗装更多河南粮”

  “去年,我到成都出差时,发现有个餐馆门口挂着”本店只用河南麦“的牌子,我感到很自豪!”郭天财表示,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小麦种植面积、总产、单产和对国家贡献均居全国首位,粮食生产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河南的“一张王牌”。

  河南虽然是小麦生产大省,但还不是小麦生产强省,突出表现在小麦产量多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品牌众多杂而不亮。虽然我国小麦产量已经能够满足消费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小麦的品质较差,生产成本较高,农民种麦效益持续偏低,不仅不能适应城乡居民在吃饱基础上吃得更好,吃得更优质的市场需求。也影响农民的种麦效益。他提议今后河南小麦生产发展必须在稳定产量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抓“两头”带“中间”,着力提高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

  郭天财说,非常可喜的是,自2016年省政府实施“四优四化”以来,我省重点示范推广了“新麦26”等一批能够代替进口的优质小麦品种和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面积已由2017年的600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200万亩。涌现出了像延津优质强筋、淮滨优质弱筋小麦等知名品牌。全省小麦质量效益和市场知名度,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我坚信,中国人一定能端牢‘中国碗’,中国人饭碗里,也一定会更多装河南生产的优质粮。”

  【关键词】“加装电梯”

  故事二:独居老人一个月出门买一次菜

  自去年5月,大河报持续关注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问题也得到“通道”委员的重点关注。政协委员、河南富菱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骆金富用两个故事讲述“悬空老人”的艰难,并在“委员通道”接受记者提问时重点提到大河报曾长期追踪的老旧小区装电梯问题。

  与严肃的民生话题相比,骆金富委员的讲述更能触动人们心中那根最软的神经。“2016年我去看望我的一位大学老师,他就居住在郑州市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小区。到了老师家里之后,发现到处堆满了生活用品和蔬菜食品,后来才了解到,因为孩子都在国外,老两口生活各方面都靠自理。他们每次想到爬梯的痛苦,索性减少外出,每出一次门都要买上一个多月的东西,而且身体有点不舒服也不想去医院,不是没钱,而是腿脚不便上下楼确实非常困难。”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最让人头疼的是住户意见难统一。大多数低层住户不太容易接受加装电梯这件事,因为他们认为加装电梯会影响采光。他解释,其实利用好科学的加装工艺,不但不影响采光,还是造福住户尤其是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群的民生工程。

  他呼吁,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我们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悬空老人”。要关注关爱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这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付诸在具体的行动上,从今天做起,从能够做的事情做起。

  “首次开设‘委员通道’,让人耳目一新,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政协委员付国福说,“委员通道”拉近了委员和群众的距离,他们直面百姓关切、表达群众期盼、提出意见建议,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人民政协“众人的事众人议,大家的事一起商量办”的协商民主氛围。

  “记者提问直奔主题,我们回答也不遮不掩。大家关注的问题都非常接地气!”这是“通道委员”李芳对“通道”的印象。

编辑:娄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