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王小荣22岁,正值人生最好年华。
彼时,她怀中婴儿方8月有余,正咿呀学语。每日里,她舐犊情深,与孩子共享幸福时光。
然而,一纸狰狞的“功能性子宫癌”诊断书,犹如晴天霹雳,直击王小荣的心坎,瞬间震碎了一家人所有的梦想与憧憬,使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至此,这个家庭便与病魔、痛苦为伴,生活完全脱离正常轨道,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绝望和恐惧。可幸的是,王小荣从未放弃生活的希望,而是开始了向病魔的挑战,向生活的挑战,向自己的挑战。她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数年来,来往于医院和家之间,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以自己的不屈诠释着生命的坚韧。
该如何度过有限的生命呢?这个问题自患病后,更是令王小荣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她曾悄然为自己准备后事,曾叮嘱兄弟姊妹要精心照顾老人,曾为幼子赶织够穿多年的毛衣……如此总总,却总觉心里空落落的,像缺失点什么。
直到1997年中秋节前夕,方找到答案。
那一年,香港刚刚回归,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医院里也是一片祥和。病情稍有好转的王小荣在丈夫的陪同下买了一些礼品,准备去看望年迈的父母。走到一家工厂附近,一个衣着破旧、面容憔悴的老妪赫然出现在王小荣眼前。那老人正探身伏在厂门口的一个垃圾桶上,似乎在其中翻腾着什么。
王小荣走上前去,定睛一看,原是那老人正在垃圾桶里找东西吃。一番相询,王小荣得知老人是附近村子村民,患有眼疾,儿女不孝,只能到垃圾桶中寻觅食物。欲语泪先流,王小荣当即带着这位素昧平生的老人,直奔附近医院,倾囊而出,为老人治疗眼疾。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老人太可怜了,辛苦了一辈子,临了却落得无人管顾,想想,太令人心寒。当时俺就想,不管有多难,俺都得出手帮她!”王小荣前前后后共为老人花费4000余元,其眼疾也因此得到快速好转。
这是王小荣第一次救助别人,也是她第一次体会到与众不同的快乐与欣慰。顷刻间,她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已豁然开朗,她找到了一条让余生变得有意义的前进之路——躬身慈善、造福桑梓。
曾经,王小荣对慈善也抱有怀疑,总觉有人借此粉饰人生,而当自己以纯粹的善良去做纯粹的慈善时,心胸却陡然开朗起来,充实无比。从那一天开始,纯粹的善意种子在她心里绿树成荫;从那一天开始,黑色的眼睛随时用来寻找光明;从那一天开始,在生命里触手可及的地方,她看见了众多秉怀慈善之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只愿大爱萦绕天地。
这一件事,成了王小荣爱上慈善的发端。往后的岁月里,她把病痛的折磨、生命的思索、纯粹的善意全部转化为对家乡弱势群体的牵挂与关爱。随着身体的日益好转,至2000年,王小荣又资助3位孤寡老人,定期为他们送钱送物,帮助老人洗衣、洗头、理发,悉心照料着他们的生活起居。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王小荣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了慈善行列,和她一起扶危济困,传递爱心。当所有人都在为一件事情毫无保留的付出时,大家在极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了极深的感情,彼此之间像家人,对待孤寡老人像自己的爹娘,对待贫困学生像自己的孩子,会安慰,也会责怪。大家只希望能用有限的精力,去造福更多的人群。
2009年,由王小荣发起,成立“大爱无疆·孝行天下”志愿服务队。服务队组建之初,组织过大大小小不少活动,面对过不同情况、不同年龄段群体,大家都怀着一腔热情,单纯的想把大家认为好的东西给受众,很少思考这么做是否合适,因而少了一些专业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服务效果并不明显,宣传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能,服务队多次组织志愿者去外地学习先进团队的经验做法。通过交流,他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热心慈善的各界人士。在思想的碰撞中,在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服务队对于慈善的认知、理解和参与进一步加深。如何策划组织一场活动,如何打通各个关节,如何带给受众最好的体验,如何与受众交流,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如何用这些资源带给受众最大的帮助,如何实现施助者和受助者的良好对接等问题,他们都曾认真探讨,形成共识。
王小荣组织服务队员多番研究,决定选择多数志愿者所在村庄——谢旗营镇前高村、徐庄村的56个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因为志愿者对老人情况熟悉,服务对象离家也近,专业的服务使得志愿者服务队很快得到老人们的信任,也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更是得到当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服务队在这两个村的成功,迅速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目前,服务队已有来自焦作、新乡、郑州等地的志愿者120余名,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在无偿照顾武陟县谢旗营镇前高、薛小段、徐庄以及大虹桥乡东阳召、高东、高西、南古岗、南古等村110多个老人的同时,还将服务范围扩大到了新乡、郑州、许昌等地。
王小荣是所有队员身体力行的好榜样。她常言,对于助人,我尽力而为,我们能做的很少,仅是传递一份善意,能体会多少,由受众自己决定。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改变一个人,那么我们做的事情就有意义。而且,我们不光“好的”要帮助,“不好的”也要帮助,我们不能因为他一时的好坏,就剥夺他接受帮助和感受善意的权利,我们也没有审判一个人是善或是恶的权利与能力。这一番话准确道出了做慈善的准则,那就是人性本善。
每一个脚印,都能收获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慈善志愿者都称,越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能体会和挖掘到队长王小荣话中的意蕴。其实,对于一个受众而言,慈善精神和心灵的援助远远重于物质的资助。
2010年,慈善之行还在路上,但生活压力也随之而来。王小荣的丈夫与别人合伙做生意折了本,家庭一时陷入困境。不想,众多爱心人士却在一周内自发筹资15万元,雪中送炭,帮助王小荣家渡过难关。王小荣全家备受感动,将一个个姓名铭记于心。一年后,他们摆脱窘境,在经济上翻了身,首先将钱归还难中相助的人们,一时传为佳话。每当谈起这件事,王小荣对每个施助者的姓名总是如数家珍。想来,对她而言,他们的每一个名字都有温度,都承载着一段难以磨灭的意义和特殊的感情。这也是对她善举的最好诠释。
慈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朝一夕的简单行为,只有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把内心的善念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才会在慈善的路上走的更远。为更好地传播慈善文化,王小荣积极协调,在武陟县小北街开设国学讲堂,利用国学讲堂传播慈善文化,并经常组织国学讲师来武陟县讲述传统文化,截至目前已经举办国学讲座100余场。去年11月初,特邀石家庄市十大杰出志愿者、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候选人、当代活雷锋徐建利讲师亲临武陟县讲述自身感人故事,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2015年,在服务队取得初步成功后,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王小荣萌生建立一所公益安养院及配套的卫生院的想法。这样,服务队不仅可以规范老人们的作息时间,方便提供固定持续的服务,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更能将敬老爱老之风吹遍周边村庄。
“公益养老院将来不能靠政府拨款,也不能靠社会人士捐助,而要自己‘造血’,必须有自己的资金流转,如此长期运行下去。”王小荣这样谋划道。
经过慎重考虑,王小荣她提出“依地养老、依农养老”的思路,建立“荣光孝慈”公益安养院,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在武陟县大虹桥乡滩区承包300亩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所有收入全部用于安养院的建设运行。
爱是一种温暖,献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这些年来,最让王小荣满足的是一个个孤残老人在她的照顾下,能颐养天年;最让她欣慰的是儿女都支持她,并以她为榜样将爱心美德传承;最让她高兴的是她资助的孩子们重新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最让她骄傲的是她播下的爱的种子已经四处发芽;最让她感慨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些本应该做的事,却收到了太多的关心和尊重,2014年她荣获焦作市志愿服务“市长奖”,2017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当选“助人为乐好人”,2018年4月“大爱无疆—孝行天下”志愿者服务队获得“感动焦作”2016—2017年度十大人物。王小荣就是秉持这样的芝兰之德,以一颗博爱之心,20余年无怨助人、无悔付出,谱写了一阕大爱传奇。
20余年来,王小荣先后帮助过各类救助对象500余人,团队共为困难群体提供帮扶资金200余万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许多人沉溺于功名利禄不能自拔,,那么,是什么让王小荣这样一个抗癌女子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做慈善呢?面对疑问,她总是坦然地说:“人这一辈子,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做慈善,是我这辈子永远不变的决定。这条路还很长,我才刚刚上路,故事也才刚刚开始。我会一直走下去!”
时光如梭,万物易逝,但褪不去的是王小荣心怀社会责任与慈善情怀的底色。她坚信,只有真正把内心善意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勇气,才能让触手可及的地方生出希望之花。未来,她将继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召集更多的志愿者,矢志行善,仁爱传承,将温暖送抵社会末梢。